2025年07月12日
第8版 百姓茶坊返回
乡间人物

拾穗老人

邢思洁

农民日报 | 2025年07月12日 邢思洁

  淮河一带有种植冬小麦的传统,每到麦收季节,两岸麦浪翻滚,一望无际,给人以丰收的喜悦。在隆隆机器声里,沉甸甸的麦穗轻松脱落成金灿灿的麦粒,然后打包归仓。

  在机器刚刚收割后的麦茬地里,总有两三个老人说说笑笑地出现。她们戴着草帽,挎着竹篮结伴而来,像赶集一样,先聚集又分开,在角角落落不停捡拾机器遗漏的麦穗儿。

  六月骄阳晒得烫人,大滴的汗珠从那苍苍白发和满是皱纹的脸庞滚落。她们倒是一点也不怕,擦擦汗水,喝点自带的茶水,继续弯腰捡起麦穗放到篮子里,就像拾到了宝贝一样。

  出于好奇,我想知道这几位老人生活的具体情况:是不是困难,需要不需要帮助。因为,现在很少有人会冒着酷热下地捡麦穗了。一问,才惊奇发现,几位老人的家境竟还都不错,都属于儿孙满堂、不愁吃穿的一族。并且,她们的儿孙也不希望老人去地里捡拾东西,感到那是很没有面子的事,她们都是偷偷相约结伴而来的。

  我就去问老人家,既然家里过得去,不缺什么,这么大年纪了为啥还要捡拾并不值钱的麦穗?

  一位老人直起腰,用袖口擦着额头的汗,笑着说:“图啥?不图多捡多少粮食,就是看不惯浪费哟。”她指了指地里零星的麦穗,眼神里带着疼惜,“我们是从苦日子熬过来的,眼睁睁看着好端端的麦穗烂在地里,心尖子都疼!”

  老人的话让我羞愧难当。习惯了粮食唾手可得的我们,恐怕早已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古训抛诸脑后。老人这哪里是在拾穗,分明是在捡拾被淡忘的传统。

  是啊,日子再富足,节约的美德也不该蒙尘,拾穗老人的这份坚守,给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