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粮总产量2994.8亿斤!夏收时节,丰收的捷报传来。麦浪翻滚处,单产提升的丰收画卷铺展千里,为端牢“中国饭碗”再添底气。
夏粮产量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1/5,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首场硬仗,夏粮获得丰收,全年粮食稳产增产就有了坚实基础,农民增收就有了底气。今年,在夏季粮油丰收这场“关键战”里,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功不可没,全国多地的小麦、油菜等粮油作物再次迎来丰收。在农业农村部的统一部署下,各地加强政策支持,统筹推进“四良”融合、精细田管和社会化服务,深入实施单产提升行动,不断筑牢粮油生产根基,推动粮油产量与品质双提升。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
“我国有14亿多人口,粮食安全必须靠我们自己保证,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安全问题念兹在兹,心怀牵挂。他强调,“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加强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集成推广”。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要求加大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力度。今年,农业农村部把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粮食生产的关键举措,持续发力提高技术到位率、装备匹配度,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去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粮食产量越往上攀升就越难,我国粮油作物播种面积已处于历史高位,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必须从单产提升上下功夫。
2023年,农业农村部启动粮油等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连续两年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其中单产提升是重要的支撑,对增产的贡献达七成以上。今年是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的第三年,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压实责任,从专家到农户同心协力,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国之大者”,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单产提升取得新突破。
一子落,满盘活。今年,各地将大面积单产提升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强化科技攻关,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安徽连续多年实行厅负责同志牵头包保联系16个地市,推动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村,构建粮油生产保丰收工作体系;贵州提早分解下达油菜生产任务,推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单产提升、油料产能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四大工程”;江苏逐级分解下达粮油生产任务,确保面积不减少、产量不下降。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坚持“部级总牵头、省级总负责、市县抓落实”的原则,整合农业农村系统力量,强化部省联动,完善部门协调推进机制,合力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接下来,将继续把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持续提高技术到位率,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坚实支撑。
过去单产提升多依靠单项技术突破和局部环节优化,如今转向了系统性推进——通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构建全链条技术集成体系。各地为此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为大面积单产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良田上,深化农田沟渠修复整治,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我市通过农田改造使田块更加平整连片。田间留有3~5米宽的机耕道,再配备完善的灌溉与排水设施,使地块更适宜机械化作业。”湖北省京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股长彭慧介绍,今年京山市油菜迎来了大丰收,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较上年增加6%,预计单产较去年提高5%,全市总产可达6.2万吨。
良种上,推广应用高产稳产抗逆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我们农场今年种了1300多亩小麦,主要选用的品种是‘齐民17’和‘冀麦138’,产量还不错。”河北省辛集市雅园家庭农场的种粮大户谢旭朝告诉记者,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今年选用了高产抗逆品种,达到了高产稳产的目标。
良机上,大力推广高性能播种机和高效低损收获机,提高装备匹配度。“以前种油菜怕费人工,现在从播种到收割都用机器,省时省劲还节粮。”夏收时节,安徽省庐江县白山镇十联村种粮大户朱广清指着来回奔跑的收割机高兴地说,“我种了120亩油菜,今年亩产比往年多100多斤,再算上政府补贴,一季多赚5万多块钱。”
良法上,集成推广水肥一体化、浅埋滴灌、病虫害防控等关键技术,提高技术到位率。“小麦拔节孕穗期那阵儿,农技专家经常来我们的田里察看小麦生长情况,指导我们化控除草、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回忆今年小麦生产,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曹东村的种粮大户王红涛兴奋不已,“这片麦田去年在区、乡农技专家的悉心指导和俺的精心管理下,小麦平均亩产达1500斤,增产增收显著,预计今年亩产不比去年低!”
“四良”深度融合正成为推动粮油单产提升的核心动力。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录祥表示,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是我国突破资源约束、实现粮食稳产保供的关键路径,其本质是通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技术集成与要素优化,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转化为实际产出效益,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更坚实支撑。
以往,受制于地块条件差异、农户种植习惯不一、技术落地成本较高等因素,试验田的先进技术往往难以跨越“最后一公里”,在大田生产中实现规模化应用,常常出现“试验田高产亮眼、大田里参差不齐”的现象。这两年,各地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体系的技术优势,组织农技人员下沉生产一线开展全程指导,通过手把手传授、点对点服务提升技术到位率,推动“专家田”变成“农民田”。
朝阳初升,金色的光辉洒在山东省禹城市的千亩麦田,收割机正来回穿梭。种粮大户杨富勇穿梭在田垄间,脸上满是对丰收的期待。“今年天气不给力,麦子还能长这么好,多亏了专家的指导。”他蹲下身子,看着小麦饱满的籽粒,感慨地说,“专家指导我们去年全部深耕,还把握好适时播种的时机,冬季为控旺进行镇压,又在返青期再抓紧镇压,每一步都有科学依据。”
说着,杨富勇掏出手机,点开无人机拍摄的“农田处方图”:“这都是专家教我们用的技术,哪块地缺肥、哪块地正常,看得清清楚楚,施肥精准多了。以前全凭自己的经验,现在省里的专家在微信群里,随时教我们如何施肥。不仅省肥省水,还保护了环境、降低了成本,真是一举多得。”杨富勇望向正在收割的麦田,信心满满,“有专家当‘军师’,粮食丰收稳了!”
今年,农业农村部建立司局包保联系机制。成立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专班,建立相关司局日常联系和责任包保粮油生产大省机制,12个相关司局联系服务24个重点省份,跟踪指导落实单产提升的各项措施。组派专家开展调研指导,建立“专家+基层农技人员”工作模式,发挥传帮带作用,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直接到人、良法直接到田。
各地立足实际创新举措,示范引领带动夏粮单产提升。宁夏成立粮食生产指导组,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确保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要模式“三到位”;河南以规模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为重点,率先落实增产技术;陕西汉中以粮油绿色高产高效、油菜整建制提升等项目资金为抓手,建设千亩高产示范方和万亩丰产示范片,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眼下,全国多地夏油已经丰收到手,预计冬油菜单产水平高于上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总农艺师王积军表示,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是提升油料产能的关键措施。要进一步优化单产提升技术模式,提高精量播种、绿色防治、低损收获等关键技术到位率。扎实开展好全要素技术集成、全环节农技培训、全周期指导服务。持续挖掘粮油作物单产潜力,为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