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3日
第7版 数字乡村返回

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

智慧方舱里种出富民“金花”

梁小雨

农民日报 | 2025年07月03日 梁小雨

  金耳,这种宛如黄金雕琢的食药兼用菌,富含胶质、润滑爽口的独特风味,一直是宴席上的珍馐佳肴。原产于云贵高原的金色花朵,如今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的智慧方舱里“落地生根”。借助数字技术,传统食用菌种植模式在塞上江南实现华丽蜕变。

  在贺兰县立岗镇金星村冷链分拣中心,2座智慧方舱矗立在开阔的晒场之上。每座方舱占地仅36平方米,金耳年产量可达2万公斤。宁夏植安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惠娟算了一笔经济账:“智慧方舱一年能种植10茬金耳,每茬产量在2000至3000公斤,每公斤市场价44元至50元,一茬产值超8万元,10茬下来产值约80万元。”

  走进种植金耳的智慧方舱,缭绕的雾气迎面扑来,两侧高耸至舱顶的种植架整齐排列,2000个菌棒上,一簇簇金耳如金色花朵竞相绽放,在LED专用补光灯的映照下生机勃勃。与传统温棚依靠“老师傅经验”“看天吃饭”不同,智慧方舱将金耳生长周期大幅压缩至28天,实现了全年不间断生产。

  “以前人工喷水,常因局部湿度不均导致菌棒霉变,现在连补光时长都能按算法精确到分钟。”何惠娟介绍,金耳生长需要恒定的温度和湿度,这座智慧方舱内分布着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传感器,可实时采集温度、湿度等数据。她指着手机上的智能App解释道,这些数据经AI系统分析处理后,会自动调控新风、补光等设备,精准模拟金耳原生生长环境。全封闭的空间不仅有效隔绝病虫害,更达成了“零农药、零排放”的绿色生产目标。

  “传统食用菌种植依赖人工经验,产量和品质波动大。有了智慧方舱,能精准把控金耳生长所需条件,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何惠娟介绍,未来,公司计划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配套烘干系统完善产业链,并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如今,传感器持续采集着第2茬金耳的生长数据,AI系统也正为下一茬种植优化环境参数。

  据悉,近年来,银川市积极推动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运用数字技术优化生产流程、创新商业模式、提升管理水平,着力培育一批数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协同发展,全力构建完整的数字农业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