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简称“全国农担体系”)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财政金融协同支农主题活动,就提升农担政策触达度暨助力“蓝色粮仓”建设开展调研交流。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5月,全国农担体系累计服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项目超474万个,累计担保金额超1.7万亿元。其中,渔业生产在保项目4.6万个,在保余额225亿元。
一个新入行的渔户,主要面临哪些难题?一是装备设施,无论捕捞、养殖,要上规模,就要置备渔船、渔具等机器设备,这些生产工具的性能,直接决定着从业效益;二是现金流量,水产市场品种丰富且价格差异大,受季节、供需、国际贸易等因素影响显著,价格经常一天一变甚至一天几变,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需要灵活运用资金。
青岛市海域牧场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郭弟平随着生意越做越大,更新渔船动辄几百万元的资金投入让他犯了愁。关键时刻,青岛农担公司与其对接,通过近年推出的信贷产品“渔船贷”,有效解决了他这一难题。
如今,他成功更新了一条价值400万元的捕捞船,还牵头组织青岛市水产商会,吸纳120余家会员企业,向育苗育种、养殖育肥、水产品加工、高标仓储、活鲜进出口以及休闲渔业等全产业链发展,2024年商会会员企业营收共计约12亿元。
作为青岛市“4+2+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渔业正朝着高端化、集群化方向发展。青岛农担公司董事长毕晓政表示,未来,公司将围绕重点、提前布局,在深远海捕捞前购买柴油、季节性打捞浒苔、海产品加工等领域找准切入点,加强政策宣传和担保投放,有效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融资需求。
从北方购入海参苗,利用南方温暖海域进行吊笼养殖,这种“南北接力”的养殖模式缩短了养殖周期,提高了经济效益,在福建省霞浦县蔚然成风。然而,海参养殖户在前期批量购苗和采购饲料等环节需要大量资金,得知这一情况的福建农担公司联合银行推出“海参仓单贷”这一创新产品,通过海参仓单质押的方式,让海参养殖户阮程谷在无须寻找保证人的情况下成功申请贷款300万元,综合融资成本仅4.25%/年,缓解了资金压力。
不仅“北参”能够“南养”,政策性担保服务也在时空中接续。近年来,大连农担公司围绕渔业养殖、捕捞和海岛民宿三个方向开展业务,产品涵盖海参、生蚝、扇贝、蚬子等地方主要养殖品种以及渔船近海捕捞。目前,以渔业生产为农业细分领域投放重点,累计支持372户、担保7.96亿元,占累计担保金额的30%。
针对规模扩张与链条延伸资金需求迫切、经营主体缺乏有效抵押物、银企信息不对称、银行对农业风险评估审慎及贷款利率较高等普遍性难题,全国农担体系持续创新产品体系,拓展海洋渔业服务领域。如天津农担公司针对不同品类、不同地域的水产品养殖周期、成本及市场价格进行详细调研,制定了匹配水产养殖行业的额度测算标准,开发的“水产担”产品涵盖全市海水及淡水养殖的主导产品及特色品类;宁波农担公司引入“马力价值评估”“船体残值测算”“渔业周期成本分析”等指标,结合渔业互保协会提供的保险数据,构建起科学的授信模型,开发“甬丰担—渔业贷”产品,既能在行业关键节点提供灵活资金支持,又优化了风险共担机制。
去年9月,一场超强台风“摩羯”席卷海南,全省农牧渔业损失约119.48亿元;今年3月,美国大幅提升关税,又给外向型的海南罗非鱼产业带来不利影响……助力产业恢复发展,海南农担公司及时成立相关工作专班,进村入户向客户退免保费、推介产品。
类似“闻风而动”的工作场景,在全国农担体系各基层网点都很常见。客观来看,农业农村领域涉及面广、链条绵长、主体分散,而基层农担工作人员力量有限,如何确保政策性担保服务的触达度、精准性?
近年来,全国农担体系多措并举提升农担政策覆盖面、持续性,助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强化“政银担”多方协同合作,山东农担公司与省文旅厅、省海洋局及省工行等单位合作,协同做好产品宣传发动推介,“耕海贷”“文旅贷”等产品累计为8800余户海洋渔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20.96亿元;坚持“行业嵌入式”产品开发,海南农担公司组建“产业调研专班”,深入产区蹲点摸排经营痛点,针对东星斑、罗非鱼等海水、淡水养殖品种不同发展特点,设计覆盖生产全周期的担保方案;加速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宁波农担公司打造“宁波智慧农担”综合服务平台,同时开发相关小程序,集成政策查询、在线申请、进度跟踪、风险评估等功能,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主动向有潜在需求的养殖大户、协会负责人等客群推送个性化政策信息和服务建议,实现精准触达。
持续扛牢因农立命、为农担当责任使命。国家农担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国农担体系将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开发有针对性的担保产品和服务方案,有效满足各类经营主体需求,让农担政策可感可及,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金融“活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