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瞧,今天光研学的学生就有600多名,再加上游客,人数都要破千了。但是到了下午四点半,陈列馆一闭馆,这整个山头就剩下我们这几个人。”杨树的语气里难掩落寞,和几分钟前高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时的激昂形成鲜明反差。
眼前这个留着利索短发、眼神清澈坚定的干练女性,便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以下简称抗大)陈列馆馆长杨树。近10年来,抗大陈列馆在杨树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已从“默默无闻”的展馆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成功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并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获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20余项各级荣誉,成为太行山红色旅游线路上的重要文化地标。而这群坚守在巍巍太行山中的文博工作者们,在守护红色记忆的同时,也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精神淬炼。
“这些荣誉固然属于抗大陈列馆,但同时我们也是受益者,尤其在精神层面上。”红色历史如何激励青年一代?如今我们该如何传承红色精神?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河北省邢台市浆水镇前南峪村的抗大陈列馆,聆听红色故事、感受红色力量。
在来抗大陈列馆工作前,杨树当过英语老师,也做过宣传工作,但对陈列馆的工作涉猎甚少。
彼时的抗大陈列馆并不算出名,游客量也很少,一年里大约有一半的时间是闭馆的。杨树和同事们就趁着闭馆时间学习抗大历史、寻找抗大老学员、讨论如何运营陈列馆。“我们觉得抗大陈列馆像一颗藏在太行山里的明珠,总有一天会被发现。”杨树说。
转机很快就来了。2016年正值抗大建校80周年,两位重走抗大路的老学员后代来到陈列馆,在他们的帮助下,杨树建起了第一个抗大校友微信群。短短几个月,来自全国各地的抗大老学员、后代纷纷加入,群成员很快达到两三百人。微信群也发展为陈列馆的“智库”,“陈列馆馆藏的180多件文物和550多张照片,有很多都是抗大老学员或者他们的家属捐赠的。”杨树告诉记者。
受此启发,杨树和同事们意识到,要让陈列馆“活”起来,就要把活动办起来,让抗大陈列馆“走”出去。
1940年11月,抗大总校深入敌后办校,由陕北转移至太行山,校部就设在前南峪村。于是,2017年,杨树策划了“抗大小长征”活动,带领大家重走当年那条从陕北到太行的转移之路,在徒步跋涉中感悟抗大精神。活动一经推出,便引发热烈反响,首期招募令发布后,年龄最小的报名者仅7岁,最大的超过70岁。
学员们沿途追寻抗大足迹,探访抗大旧址,参观红色展馆,聆听专家讲课,一场场走出陈列馆的“移动课堂”,让抗大精神走出展柜,变得可感可触。更让杨树和同事们惊喜的是,活动途经的每个红色教育基地都成了抗大陈列馆的“新朋友”,大家围坐一起,讲述红色故事,分享策展经验,抗大陈列馆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靠着“主动出击”,抗大陈列馆在2020年9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12月获得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大优秀案例”……伴随着荣誉而来的,是陈列馆从“一年里闭馆半年”到年参观量近100万人次的蜕变。看着来自天南海北的参观者的身影,杨树感慨万分:“‘从战争学习战争’,这句话放在今天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我刚来抗大陈列馆时,还在学习做月嫂,那时候打心底里觉得做讲解员没意思,日复一日地重复讲同样的内容。”刘小燕是抗大陈列馆业务部副主任,还是陈列馆的金牌讲解员。
2021年7月,刘小燕和同事们去南京拜访已经百岁的抗大老学员、开国将军张力雄。当老人第3次追问“你们从哪里来”时,她们展开了随身携带的抗大校旗。当“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字样从火红的旗帜里跳出来的瞬间,原本坐在椅子上的张力雄缓缓站了起来,一边鼓掌一边流泪,“这是抗大,抗大作风好啊,团结!紧张!活泼!严肃!”
这样的震撼时刻不断冲击着刘小燕的心灵。当询问老学员们为何放弃优渥的生活奔赴抗大时,那些已近百岁的老人仍会拍案而起:“不做亡国奴啊!”“这些场景原本我只在影视剧里看到过,但是那一刻却真真切切发生在我眼前,我觉得我们的信仰就是这样一点点建立起来的。”刘小燕说。
这些年,刘小燕和同事们为了收集抗大老物件、整理口述史,走遍了中国9个省的25个市、县。每当他们要告别那些老学员时,老人们都会动情地拉着他们的手说:“你们在,抗大就在,家就在。”最让刘小燕不忍回忆的还是老学员们起身送别的场景:“每次我们离开时,老前辈们都会站在家门口目送我们离开,但我根本不敢回头,多看一眼我的眼泪就再也止不住了。”
在返回抗大陈列馆,整理老学员的口述稿过程中,刘小燕也逐渐明白为什么当年那些青年会前赴后继地来到抗大——它既是抗大校歌里,“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的集体誓言,也是“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个体抉择。“信仰的力量在一次次地和老学员们的谈话中逐渐具象化,这种力量推动着我们踏踏实实把陈列馆这份事业做好,把抗大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刘小燕说。
暑期将至,越来越多的研学团队走进抗大陈列馆,“比起文物和图片,情景剧能更加生动展现那段历史,也更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95后”姑娘李瑞琦说,她在抗大陈列馆主要负责排练各类文艺展演。
去年夏天,戏剧影视专业毕业的李瑞琦来到抗大陈列馆报到时,面对的是一连串难题:没有专业演员,缺少演出道具,对当地村民也不熟悉。面对杨树分配的排练节目的任务,她着急得直掉眼泪,几度想要放弃。
了解到情况后,杨树给李瑞琦讲了一段抗大的故事:“当时抗大的办学条件非常艰苦,毛主席说:‘我们这里要教员,没有;要房子,没有;要教材,没有;要经费,没有。怎么办?就是要我们艰苦奋斗!’当时还流传着‘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的顺口溜。”
听着红色故事,李瑞琦觉得陈列馆里的一张张老照片鲜活了起来。“我现在遇到的困难远不及当时,办法总比困难多吧!”得益于抗大在浆水镇两年多的办学,村子里有很多热爱文艺的村民,李瑞琦决定先从“关键人物”入手。
“我的体会是,真诚换真诚。”当真正走进村民们的生活中,和他们打成一片时,李瑞琦觉得之前的困难一下子烟消云散了。熟悉之后,村里的大婶会专程为他们打黑枣,奶奶们每次见到他们的第一句话总是“你吃饭了吗?”“他们会像我的长辈一样关心我,而我的理念也渐渐地从完成任务,转变为想给前南峪村做点儿什么,让更多人走进抗大陈列馆,传承抗大精神。”李瑞琦动情地说。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李瑞琦和同事们在忙着准备舞台剧《抗大太行情》,以全面展示抗大敌后办学的艰辛与成就。面对未来的工作,李瑞琦充满期待:“于我们而言,做好抗大陈列馆的工作,就是在践行着红色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