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3日
第4版 综合新闻返回

上海市农科院为全球贡献稻田甲烷减排“中国方案”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立刚

农民日报 | 2025年07月03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立刚

  本报讯(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立刚)近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牵头研制的稻田甲烷减排方法学被采纳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清洁发展机制(CDM)框架下第103个小规模减排方法学,并立即生效。作为中国首个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稻田甲烷减排方法学,是CDM采纳的第二个稻田甲烷减排方法学。新方法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在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方法学研究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掌握了制定该领域核心国际规则与标准的能力。

  据了解,自2012年起,该团队依托上海低碳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建立了低碳农业长期实验基地,开展10余类种植管理模式下稻田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碳汇长期监测工作,积累下了数十万条数据。同时,系统性地开展涵盖高产低排水稻品种筛选、水分管理优化、肥料精准运筹、秸秆综合利用、轮作模式创新等全方位的低碳农业技术研发,深入探究减排固碳机理。同步推进方法学开发与标准制定,形成了包括稻田甲烷减排技术、旱地氧化亚氮抑制技术、农田土壤固碳技术以及秸秆炭化还田减排增汇技术等一系列稻田减排固碳成果。

  利用节水抗旱稻减排甲烷技术是成果之一。该成果充分发挥了水分管理和耐旱型品种的耦合效应,在保证产量稳定的前提下,具有甲烷减排效果好、可复制易推广的优势。基于该技术编制的旱管种植节水抗旱稻减排方法学,定义了项目的边界、适用的基准线情景和减排项目活动情景,制定了稻田甲烷、氧化亚氮排放以及土壤有机碳的核算方法,并严格规范了开发此类减排项目所需满足的条件。

  据了解,稻田甲烷减排“中国方案”完美契合《巴黎协定》所倡导的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减排效益的核心理念。全球水稻生产国依据此方法学开发减排项目所产生的核证减排量,有望进入国际碳交易市场,为水稻生产方提供低碳技术,为项目开发者创造碳收益,有效激活农业减排的经济驱动力,吸引更多资金流向可持续的低碳水稻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