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1日
第6版 国际农业返回
农业贸易100问

善用关税政策,保护产业利益——

瑞士边开放边护住“农业命脉”

徐偲日 韩啸

农民日报 | 2025年07月01日 徐偲日 韩啸

  瑞士是全球工业化强国,农业资源禀赋有限,原料高度依赖进口。但瑞士通过构建“工业全面开放、农业精准保护”的关税政策体系,实现了培育出口优势与保护敏感产业的双重目标,对我国自贸区农业政策制定具有借鉴意义。

  为守护自家农产品,瑞士在WTO项下采取了哪些措施?

  首先,瑞士对农产品进口实行较高关税,以此防止国外廉价农产品冲击本国农业产业。WTO数据显示,瑞士整体关税水平较低,但其农产品最惠国(MFN)平均税率为25.4%,居全球第七。比如,对其优势产品乳品设置的MFN平均关税高达137.7%,部分产品的税率甚至达402%。尽管农产品仅占瑞士货物进口总额约5%,但其关税收入却占瑞士海关关税总收入近半,可见其农产品关税之高、农业保护之强。

  其次,瑞士对粮食、肉类、果蔬等28类共438种农产品实施关税配额管理制度,配额产品合计占农产品税目总数的23%,且配额内外关税均很高,如牛肉、冻鸡块、鲜蛋、冷冻豆类蔬菜和苹果的配额内关税分别为24%、68%、26%、36%和6%,配额外关税分别为160%、981%、192%、110%和132%,这意味着配额外几乎不可能进口。此外,瑞士配额内关税和配额外关税是分别作为单独税号存在的,即同一产品2个税号,按此重复税目数计算出来的农产品平均税率偏低,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农产品的高关税。

  最后,瑞士农产品关税体系复杂而灵活,可轻松应对市场波动。当前多数国家实施的是从价税,即按货物价值比例征税,而瑞士对农产品关税主要采用从量税,即按重量、体积或其他单位征收。这使得计算和比较关税保护水平复杂而隐蔽,在价格波动时能提供更加稳定的保护。此外,瑞士还有可调整关税、季节性关税和加工农产品关税等灵活多样的进口调控手段。

  那么,签了诸多自贸协定,瑞士是如何做到一边开放,一边护住“农业命脉”的呢?

  瑞士并非欧盟成员,而是与挪威、冰岛和列支敦士登共同成立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并在其中处于主导地位。瑞士目前已签署的自贸协定大多数基于EFTA框架签署,也有部分自贸协定通过双边推进,合计与全球77个国家和区域签署37份自贸协定,覆盖其超七成的对外贸易额。

  瑞士把自贸区建设当成推动出口、扩大开放的通关秘籍。瑞士将自贸协定作为出口增长的重要政策手段,充分利用协定条款促进贸易投资发展。一是有竞争优势的产品获得关税减免后更具国际竞争力。工业品上,《瑞士—加拿大全面经济贸易协定》生效三年内,对加出口额增六成;《瑞士—日本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三年内,药品、钟表和珠宝产品对日出口额增四成。农产品上,《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后,瑞士农产品对华出口额增长84.5%;《瑞士—韩国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后,瑞士咖啡对韩出口额增加500倍,无醇饮料对韩出口额从零提升至近400万美元。二是通过自贸区建设打造稳定供应链,如通过与欧盟等实施原产地累积规则及简化认证程序,削减工业原料进口成本,巩固其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三是近年瑞士签署自贸协定及协定升级时,注重嵌入数字贸易、绿色标准、知识产权和可持续发展等“21世纪议题”。

  在农产品开放方面,瑞士在自贸谈判中始终坚持农业保护优先原则,即使对EFTA同盟国、欧盟等“铁杆伙伴”,开放幅度也很有限;面对农业资源丰富的加拿大,或者与农业资源有限的日本,商签自贸协定时均对超半数农产品采取例外处理。相比之下,中国从瑞士获得了相对较高的农产品市场准入,但其部分降税的产品比例仍高达32.6%,牛肉、植物油、葡萄酒和什锦蔬菜等敏感产品也为例外处理。可见,农产品谨慎开放策略已成为瑞士自贸谈判惯例。

  针对不同敏感程度的农产品,瑞士为其量身定制差异化开放策略。瑞士在自贸区项下对农产品开放分类施策,一般分为例外产品、非敏感产品和出口优势产品三类。例外产品主要有乳制品、肉类和本国有生产能力的果蔬与谷物,在自贸谈判中很少放开;非敏感农产品是瑞士通过利用进口原料进行加工的咖啡、可可、茶叶、热带水果、水产品等。这些产品不直接与其国内农业产业竞争,因此在自贸谈判中,瑞士通常愿意对这些产品免税或大幅降低关税;出口竞争优势产品主要有奶酪、葡萄酒等具有出口优势的农产品,在自贸谈判中常寻求优先获得市场准入。作为交换,瑞士也可能在确保不过度冲击国内产业的前提下,适度开放市场。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