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蒋若晴)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文化和旅游部推荐的5位基层代表围绕“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丰富人民美好生活”分享了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的创新实践与奋斗故事。
红色讲解焕发时代新声。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讲解员古越分享了创新红色讲解形式的心得。他强调要“把老故事讲出新温度”,不断探索沉浸式体验、情感教学与全媒体融合等多元化讲解模式,让革命精神真正入脑入心。11年间,古越完成讲解1.2万余场。红岩博物馆讲解员队伍持续多年深入学校、军营、机关、乡镇开展宣讲。今年以来,该馆在《歌乐忠魂——白公馆、渣滓洞革命先烈斗争事迹展览》等项目中推出沉浸式互动项目,融合运用AI、VR等技术,并上线系列短视频。
“非遗热”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的热点话题。贵州省赤水竹编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昌芹认为,非遗需融入当代生活与审美才能获得更广泛的市场认可。为此,她积极推动“非遗+设计”,引入专业院校及设计师资源创新竹编产品,创立自有品牌;构建“非遗+产业”模式,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机制,建成竹编非遗展示基地、中心及工坊,带动当地108人固定就业、200余人灵活就业,实现村民年终分红;深化“非遗+跨界”,依托赤水“竹乡”旅游资源优势,打造“竹旅游”研学精品线路,年均吸引约两万人次游客体验竹编文化、购买竹编产品,让小竹编成功融入大市场。
文化馆是离群众现实生活最近的文化落脚点,是群众家门口的终身美育学校。据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介绍,东莞市文化馆搭建了覆盖全市的市、镇、村三级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包含全市33个镇(街)的分馆,586个村(社区)的支馆和220个共享文化空间,“送菜上门”持续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此外,东莞持续10年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培养大批校园非遗导师,让国家级非遗“莫家拳”走进校园,成为课间操,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此外,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舞蹈演员孟庆旸,众信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导游曹震也结合基层工作回答了记者提问。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文化和旅游行业蓬勃发展,文旅深度融合日益成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路径。文旅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