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田里,嫩芽顶破了薄薄的地膜,像婴儿攥紧的小拳头,怯生生地探望着这个世界。
杨大爹蹲在花田里,粗糙的手指轻轻拨开覆膜,查看土壤墒情。他的指甲缝里永远嵌着褐色的泥土,那是三十年来与土地耳鬓厮磨的印记。记得年轻时第一次种花,他把玫瑰苗栽得东倒西歪,他的父亲气得直跺脚。如今他的花田里,每一株花都站得笔直,像是接受检阅的士兵。
杨大爹从兜里掏出个巴掌大的仪器,小心翼翼地插进土里。这是儿子带回来的土壤检测仪,能测出土壤的酸碱度、含水量和肥力指标。儿子小杨管这叫“精准农业”。杨大爹嘴上说着“花又不是机器”,却也不得不承认,这些数字确实比他的经验更靠谱。
花棚里,自动喷灌系统正在工作。细密的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新培育的玫瑰品种舒展着叶片。这些玫瑰不再是随意生长的野性子,每一株都按照标准株距排列,连开花的时间都被计算得恰到好处。
小杨拿着平板电脑穿梭在花架间,时不时停下来调整某个参数。小杨表示,这套智能系统能根据光照强度自动调节遮阳网,还能通过手机远程控制温湿度。
“花又不是机器。”杨大爹又嘟囔了一句,却忍不住凑近那朵初绽的玫瑰花。这个品种是农科院的专家新培育的,花瓣厚实,色泽浓郁。去年春节前,这批玫瑰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北京、上海等地的高级花店,价格是本地市场的三倍。想起这事,杨大爹的嘴角就不自觉地往上翘。
午后的花市人声鼎沸。穿蓝布褂子的花农们蹲在摊位前,面前摆着刚从地里采来的满天星、勿忘我。而在市场的另一端,年轻人们正对着手机镜头展示各色花卉,直播间的订单像春天的雨水一样源源不断。小杨的堂妹阿秀穿着民族服饰,正在教网友如何辨别质量上乘的玫瑰。“看这个花苞的紧实度,再看茎秆上的刺……”她的普通话带着口音,却意外吸引了不少粉丝。
傍晚时分,杨大爹路过村里的花神庙。这座小庙已经有两百多年历史,庙前的老梅树据说比庙龄还长。香火缭绕中,有老人虔诚地跪拜,祈求花神保佑今年风调雨顺。庙祝是个须发皆白的老者,他告诉杨大爹,如今来上香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他们都信那个什么大数据。”杨大爹说,“要相信科学,就说我那些花,它们生长的秘密不但藏在土里,也藏在现代农业科技的智慧里。”
回村的路上,杨大爹看见小杨正在试验田里调试新设备。那是一套光谱分析仪,据说能预测花朵的最佳采收期。夕阳把年轻人的白衬衫染成了金色,他专注调试仪器的样子,让杨大爹想起了自己年轻时侍弄第一株玫瑰的情景。那时哪有这些先进设备,全凭一双眼睛、一双手和一颗爱花的心。
夜色渐浓,村里的路灯次第亮起。这些太阳能路灯是去年才装的,照亮了村口到花田的水泥路。杨大爹蹲在自家院子里,在灯光下看明天的订单。手机屏幕的光映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
晚风送来阵阵花香。杨大爹深吸一口气,忽然想起小时候跟着父亲种花的场景。那时的工具简单得很,一把锄头、一个喷壶就是全部家当。如今的花田里,自动喷灌、智能温控、光谱分析,科技让种花变得越来越精准。
月光下,新栽的玫瑰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远处传来无人机的嗡嗡声,那是小杨在测试夜间巡田设备。红绿相间的信号灯在夜空中明明灭灭,像一群提着灯笼的萤火虫。杨老汉望着那些闪烁的光点,忽然觉得,这个他生活了一辈子的花乡,正在以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方式悄然绽放。就像那些玫瑰,既保留着大地的血脉,又绽放出了新时代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