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
船过夔门,摩崖石刻将岁月拉回抗战烽火的年代。当时驻守奉节的抗日名将孙元良挥笔书就十个大字,让石匠凿刻在石壁上。那每一道笔画都可容下一人的雄劲汉字,如同坚守夔门的执戈将士,平添了三峡的雄武。前些年三峡大坝动工,这些石刻被小心翼翼抬升了175米,并以央视直播的方式远播到海峡两岸。
1943年的夏天,西陵峡南岸,巴王寨边,石牌保卫战在民族抗战中激起一片壮美的浪花。炮火硝烟中,将士们以扼守抗战大后方门户的孤勇,将守护民族存亡的重任,高高擎在巴山楚水上空。
这一战,军民同欲,众志成城。正义与野蛮的搏杀、和平与霸权的决战替代了江畔明珠、古城宜昌原本的恬静。这一战,荡气回肠,山河动容。
“石牌保卫战最后是以白刃战的形式进行的,敌我达成了默契,双方都停止了炮击和空袭,因为战况已经完全纠缠在一起了,每一发炮弹、子弹都会误伤自己人。战斗回到了冷兵器时代,白刃战从中午持续到日落,最终以日寇的溃败而结束。”导游介绍说。
宜昌,古称夷陵,夷陵之战的呐喊犹自回荡在上空。猇亭,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在风起云涌的幕布上,辉映着多少个让人肃然起敬的英名。战争终将烟消云散,而那些忠贞报国、舍生取义的英雄名字始终熠熠生辉。
英雄史诗并非绝唱,她艳如夏花,灿若彩虹,生生不息。总有舍生取义的民族英雄义无反顾,把民族大义担在肩上。
张自忠,一个气贯长虹的名字。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到临沂保卫战的炮火,从武汉会战的厮杀,到枣宜喋血,这位来自孔孟之乡的将军,视死如归,将生命和气节留在了抗战沙场。
在风景宜人的宜昌夷陵长江大桥旁边,矗立着一座大型雕塑。这是一首凝固的平民抗战史诗,是一部永恒的民族救亡乐章。雕塑的主体由巨型铁锚和1938、10、11这3个数字,以及一组人物浮雕组成。铁锚代表轮船,3个数字代表1938年10月到11月,浮雕则铭记着发生在宜昌的那场“东方敦刻尔克”大撤退。
央视历史人物纪录片《卢作孚》说:西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一个军事机构的指挥来完成的,而中国的宜昌大撤退,是由一个实业家指挥完成的,在中外战争史上,只此一例。
卢作孚,就是这个奇迹的创造者。这个最早开启“乡村现代化”实验的平民教育家,致力于运输实业救国,从70吨小货轮起步,携“中国船王”之威将帝国主义列强驱逐出川江。
时值武汉陷落,机关、企业、学校、医院等纷纷撤往川渝。宜昌作为通往重庆黄金水道的起点,拥塞又混乱。就在人们争先恐后逃离的时刻,卢作孚踏上了这片土地。
他临危受命,沉着应对,亲自指挥,现场调度,以三段航行法的创新,打破了三峡不夜航的古训。多年之后,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依然清晰——“当轮船刚要抵达码头时,舱口盖子早已揭开,窗帘早已拉开,起重机的长臂,早已举起,两岸的器材,早已装在驳船上,拖头已靠近驳船。”就在这一个又一个的“早”字中,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完成了精彩的指挥。
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是卢作孚的斑白双鬓,116名船员和许多无名英雄,义无反顾将生命汇入碧波之中。
卢作孚的历史地位不在显赫的官职,而在文化的濡养。他拥有不慕闻达的平民情怀,在危难之时,他以实业家精神和书生之躯托举起泰山之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