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莒县柏庄村,曾是中共鲁东南特委所在地。1940年,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之一北海银行在此驻扎,战火中的北海银行保证了根据地军需民用,扶持农业生产,也为中国革命最终胜利贡献了金融力量。
“我深受党恩,是党培养了我。在党的指挥下为莒县父老乡亲干点实事,我很荣幸。”曾在战争年代担任北海银行桑园地区贷款员的百岁老人田洪源,2021年起开始义务当起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员,时常为农行莒县支行等金融机构的青年员工讲述自己经历的红色金融故事,讲述新中国波澜壮阔的红色金融历史。
1925年3月3日,当上海滩的梧桐树绽出新芽时,鲁东南山区大土门村的田家草屋里传出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这个诞生在中共四大闭幕两个月后的男孩不会想到,自己将亲历中国农村金融从无到有的百年沧桑巨变。
田洪源出生在日照市莒县桑园镇大土门村的一户贫困家庭中。彼时,军阀割据、时局动荡,中国处在由大乱到大治的过渡期,田洪源的降生让这个本就贫苦的家庭雪上加霜。田洪源11岁开始到地主家揽活谋生,尝尽生活的艰辛。也正是这段经历,让田洪源对“耕者有其田”的革命理想产生强烈共鸣。
1943年桑园镇解放,这个昔日放牛娃终于挺直了腰板,田洪源开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1945年1月,年仅20岁的田洪源受聘为大土门村的民办教师兼民兵队员。除日常劳作、站岗放哨外,田洪源开始为村里的儿童团、识字班、妇救会成员普及文化知识,教他们识字学理,宣讲共产党的救国救民政策。
1946年5月,经组织考察通过,年仅21岁的田洪源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至此,田洪源完成了人生的蜕变,从旧社会被救济的贫苦青年,变成了新社会传播文化和革命理想的“先驱”。
“中央老法币,四行齐开办;省县和军队,也印纸币券;日本发伪钞,鬼子汉奸钱……物价猛上涨,一日翻数番;钞票成废纸,存实不存现;坑了老百姓,受害无处言。”在田洪源的《山花诗集》中有首打油诗,生动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金融市场乱象。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党的第一代金融人从“建立为贫苦农民谋利益的金融机构”的初心中,孕育出的忠诚坚定、人民至上、开拓创新、廉洁奉公的红色金融精神,为党领导的金融事业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和精神力量。
1947年,国民党对山东发动重点进攻,袁公河畔的柏庄村迎来了北海银行这个特殊“住户”。北海银行印制的北海币如同血液流向全国解放区战场。彼时,已秘密入党的田洪源常以民兵身份护送运钞队穿越封锁线。1948年2月,到滨海地委党校学习并在桑园区政府从事财粮干事各半年后,1949年3月,田洪源正式成为北海银行桑园地区贷款员。
“‘折实贷现、折实还现’指春耕时按粮食现价放贷,秋收后按等量粮食折现还款;‘贷现还实’指借钱还粮食。”田洪源说,当时共产党的金融政策都是服务农村百姓的,这种“粮本位”贷款既能保护农民利益,又稳定了金融市场。
这种“因农而生,因农而长”的金融基因,随着1950年北海银行并入人民银行而继续传承。1952年,年仅27岁的田洪源成为人民银行莒县支行的行长。1956年,为适应国家发展农业的需要,各县人民银行分设了中国农业银行县域支行,怀揣着“为农服务”的金融梦,田洪源成为中国农业银行莒县支行首任行长,北海银行的精神火种继续点亮着鲁东南的山乡。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积极培育以“五要五不”为核心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而田洪源的金融人生里恰好闪烁着与之一脉相承的金融精神。
“好生干!别贪别占,啥都不用怕。”这是田洪源对孩子们说的最多的话,他的一生也是这么干出来的。60岁的小女儿田秀花对父亲田洪源最深的印象是——大公无私,不贪不占。在亲人眼里,田洪源非常“刻板”,甚至有些绝情,违反原则的事他绝对不干。
其实,田洪源的心思全在工作上。1956年,田洪源兼任农业银行莒县支行首任行长,他想方设法推行新币、收回旧币,带领员工夜以继日地发放“贫农贷款”,帮助农民恢复生产;1981年代销国库券,田洪源带头认购并走村入户讲政策,顺利完成70万元销售任务……田洪源的每一步都走在为农服务的路上。
“贯彻调整,明确方向。坚持原则,适时发放。执行政策,用途得当。三查制度,坚持莫忘。支持生产,粮钱增长。”田洪源在《银信主要工作任务要求》中提到“明确方向、坚持原则、三查制度、支持生产”等金融工作方法,这些朴素的方法论最终转化成他红色金融人生的精神底色。
深化“三农”服务,不做脱离主业的投机;防控金融风险,不搞不负责任的盲目扩张;推进普惠金融,不忘广大的弱势群体……如今,这些金融理念早已刻在了“因农而生,因农而长”的农行文化基因里,传递给了一代又一代农行人。
夕阳西下,袁公河水依旧静静流淌。从北海银行的土坯房,到现代化的县域银行,从手写账本到现在的数字金融,田洪源用一生见证了党领导下的农村金融蝶变。如今,莒县农行普惠金融服务点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北海银行的红色金融精神火种,正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星火燎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