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24日
第4版 综合新闻·广告返回

迈向高地 四面突围

——四川川中北蚕桑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观察

兰蝉

农民日报 | 2025年06月24日 兰蝉

  

  图为村民在四川仪陇县土门镇初加工厂选茧。 马永红 摄

  图为布碧丝公司的工人正在监管机器织绸。 马永红 摄

  中华民族栽桑养蚕,始于上古,而今依然是四川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四川桑园面积已超230万亩、稳居全国第二,桑果产量、茶桑面积居全国前列,茧丝质量全国领先。

  四川川南、攀西、川中北三大蚕桑优势产区,蚕茧产量占到全省90%,蚕农售茧收入占到全省93%。其中,又以川中北尤为突出。川中北蚕桑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覆盖绵阳、南充、广安、资阳4个市,涉及嘉陵区、高坪区、仪陇县、涪城区、盐亭县、武胜县、乐至县。

  川中北集群适宜优质蚕桑种养,主要供给高端丝绸原料市场。加工链条完整、产能较大,蚕茧、生丝、蚕丝被、绸缎、服装、家纺及桑叶、桑果、桑枝加工产品种类多样。

  建设川中北蚕桑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就是围绕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农民增收为目标,稳步推动传统茧丝绸产业,打造全国高端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桑茶、桑菌、桑医药等新兴产业,打造全国蚕桑资源多元开发引领区;打造全国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立足蚕桑,助农增收

  仪陇县铜鼓乡九龙山村村民欧秀珍,2019年返乡后经营93亩桑园和两座大蚕棚,开始养蚕。她一年养200张蚕,产茧9000多公斤,卖给四川布碧丝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毛收入达40余万元,纯利润为20余万元。全村像欧秀珍这样的养蚕户有7个。

  2018年起,布碧丝公司开始建基地,并按400亩有一座小蚕共育室,50亩有一座大蚕棚,5000亩有一座蚕茧收购站配置。铜鼓乡位于仪陇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省四星级)核心区域,去年养蚕1.5万张,产鲜茧60万公斤,产值达3700万元。

  南充市嘉陵区龙蟠镇“顺成丝纺”基地,每年4月下旬起便进入养蚕季节。“今年季节来得晚,5月初才养第一批蚕。”基地负责人贾开成介绍,他们每年要养11批蚕,每批300张,一年3000多张,产茧超过120吨。“我们的茧子去年卖到全省最高价,每公斤75元。”贾开成说。

  以平均每公斤70元计算,养蚕年产值达840余万元。“除去劳务费用等成本,纯利润可达260余万元。”贾开成介绍,养蚕剩下的桑叶加工成桑叶粉,每年又可赚两三百万元。

  栽桑养蚕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劳务收入基本由当地村民挣了。“4月份工资收入4.68万元,最高的一人3000多元,一年4万多元。”武胜县万红家庭农场主陈俊说。

  政府通过项目扶持,龙头企业按标准建桑园及养蚕配套设施,然后租赁给养蚕户,养蚕户再请人养蚕,这在“川中北”集群区域很普遍。如绵阳天虹公司蚕棚建设使用“建包管”、土地流转及桑园建设“免减返”、利益分配“积分保”、生产物资“奖送补”。

坚守传统,缫丝织绸

  千百年来,栽桑养蚕是为了缫丝织绸。抓紧共建“一带一路”的机遇,传统的蚕桑茧丝绸产业不能丢弃。尽管这一产业曾经一度衰落,但近年来,四川蚕桑丝绸产业大有重振之势。

  仪陇是四川唯一一个集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印染制衣、外贸出口一体化现代蚕桑全产业链县。在该区河西工业园区,总占地5万余平方米的布碧丝公司精深加工区,设计产能为年产生丝200吨、织绸360万米、制衣1200万件,年销售额达2亿元。

  布碧丝公司销售总监周洲说,按照后端精深加工设计产能推算,1200万件衣服需要布料约1800万米,而目前织绸只能达到360万米;360万米绸需要约400吨生丝,而目前缫丝只能达到200吨;200吨生丝则需要约60万公斤干茧,而目前基地只能供30万公斤。

  从后端精深加工倒逼,仪陇县蚕桑产业还有很大空间。目前,布碧丝公司缫丝生产线投产的仅是一期,待二期工程完成,缫丝产能将达年产生丝400吨,虽能满足织绸产能需求,但对原料蚕茧需求量更大。因此,“布碧丝”当务之急,唯有继续拓展原料供给渠道。

  身为国家丝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的“顺成丝纺”总经理王尚雪说,他们公司也是集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服装制造、丝纺贸易等于一体,是“中国高端丝绸”“南充丝绸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使用单位。公司后端加工所需蚕茧量达1200余吨,自给率仅为10%。

  织绸是“顺成丝纺”重要生产部分,曾经产能达到600万米,近几年采用智能化宽幅剑杆织机替代传统织机,使产品价值大幅提升,年产值高达3.5亿元。其中约七分之一的高端绸缎留作服装服饰及丝绸工艺品生产外,其余六成内销,四成出口南亚、中东及欧洲。

  武胜县四川安泰丝绸有限公司总经理秦燊说:“70%出口国外,30%卖给国内。”而自己的织绸车间所需生丝则是从国内其他地方购进。

另辟蹊径,多元突围

  南充市嘉陵区双桂镇有7个村发展了1.3万亩桑园,桑树栽植较密集,桑叶小而薄且相对柔软。这里是四川尚好茶业有限公司建的茶桑基地。涵盖双桂镇在内的西河流域7万亩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已是省五星级园区。尚好茶业公司已发展成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尚好茶业引领全区发展茶桑达3万余亩,遍及4个乡镇44个村。公司主打产品为桑茶,有春桑茶、霜桑茶及桑红茶、茉莉花桑茶、姜桑茶等。还有100余个以桑为原料的系列产品,如桑叶面条、桑叶糕点、糖果、冻干桑果、桑果汁、桑果醋以及桑叶饲料等。

  依托南充市的僵蚕品牌,位于蓬安县的四川讯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围绕蚕桑中药产业主要生产僵蚕的企业。何为僵蚕?即大蚕养至五龄,接种白僵菌,让其自然死亡并僵化,然后烘干而成。“讯康农业”年产僵蚕达10万余吨,年产值超过500万元。

  乐至县正在将“乐至僵蚕”申请国家地理标志。四川德仁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高寺镇、良安镇建僵蚕基地2300余亩。全县发展起僵蚕养殖基地达3万余亩。“德仁源农业”一年养僵蚕14批,每亩养2张,每张产干僵蚕22公斤。农民养僵蚕,亩均收入也有6000元。

  很多地方已走出了一条多元突破之路。乐至县是四川最大的僵蚕养殖县,而武胜县则是四川最大的桑枝食用菌种植县。全县年产桑枝3万吨,全部利用,年产菌棒800余万个。

  在武胜县四川芝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一车车粉碎后的桑枝运进车间,连同粉碎后的柑橘树枝、花椒树枝及其他农作物秸秆等原料,按照桑枝80%其他材料20%的比例混合,通过装袋、高温灭菌、接种、培育等环节,进入食用菌棒生产车间,1至3个月后便可出售菌棒。

  客户购买后可以像“割韭菜”一样采5至7茬,周边不少农民将其作为一个很好的居家产业。一些村集体经济也随之发展起来。这种模式,每年为各地农民和村集体创收数千万元。

革新图强,高效发展

  要将蚕桑产业做大做强。在当前普遍缺乏劳动力的农村是个难题。多年养蚕的仪陇县立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杜艳丽说,为突破此困局,她跟她丈夫饶升雄经过多年探索。

  饶升雄夫妇在东北从事汽车维修多年,2016年来到仪陇养蚕。鉴于养蚕实在太辛苦,饶升雄想发明一种自动化养蚕设备。第二年,他的家蚕智能化养蚕设备诞生。

  这套设备的工作流程为:用无人运输车将蚕垛从蚕房运至指定地点,通过设备自动拆垛,接着进入自动消毒、除沙、给桑程序,然后通过设备自动码垛,最后再通过无人运输车将蚕垛运输至蚕房。该套设备已发展到第七代,并获得10余个发明专利。

  四川顺成丝纺品有限公司,是“中国高端丝绸”等品牌的使用单位。该公司还有一门独创技艺,那就是蜀绘。“蜀绘是与蜀锦、蜀绣齐名的丝绸工艺三绝之一,是南充丝绸工艺大师结合国画技法创新而成,具有不跑色、不浸染、不留硬痕等特点。”总经理王尚雪说。

  “由顺成丝纺牵头研制的蜀绘全国性团体标准,2023年由国家丝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审定通过,去年再由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审定通过,今年即将发布。”王尚雪说。

  盐亭县从深圳招引一家企业,成立四川同益新鹅溪绢丝绸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蚕桑丝绸产业园,完全能代表前沿新质生产力。最具代表性的是全龄智能化饲料养蚕。这种饲料由桑叶粉、玉米粉、豆粕粉及维生素等混合发酵而成,整个饲养过程均在智能化车间完成。

  今后一套设备只需两人,主要程序由智能化设备和机器人去做,包括蚕台运输、分盘、码盘、投料、除沙、清洗、消毒等工作。整个12.2万平方米车间里总共只需约200人。

  即将投入运行的盐亭县蚕桑丝绸产业园,是一个从全龄智能化养蚕到烘茧、缫丝、织绸的全产业链项目。在这里,每天将有30吨蚕茧进入下一环节,年鲜茧需求量将达9000余吨,约占全省产茧量八分之一。总投资高达28亿元的该项目,将实现年产值超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