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在河北省沧州市渤海新区黄骅市中捷农场八队,“航麦802”“沧麦6002”“中麦36”“济麦60”“捷麦19”“捷麦20”等耐盐小麦品种依次种植,风吹麦穗漾起金色的麦浪。这里展示了我国耐盐碱小麦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的最新成果。这些即将成熟的小麦,是全国耐盐碱小麦育种攻关丰硕成果的一个缩影。5月21日至22日,在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指导下,由国家耐盐碱作物育种联合攻关组、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农业生物育种专项(小麦)、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产业专家团联合举办,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沧州市农林科学院联合承办的全国耐盐碱小麦攻关成果观摩会在河北沧州召开。
记者从观摩会了解到,2022年,在农业农村部的组织和指导下,成立了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等28家科研院所、中国农业大学等9家高等院校、隆平高科等16家企业等55个单位组成的国家耐盐碱作物育种联合攻关组,围绕耐盐鉴定能力建设、耐盐标准制定、重要功能基因克隆、耐盐材料创制与新品种培育及示范等方面开展体系化攻关,取得了显著进展。
耐盐碱作物育种联合攻关组秘书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录祥介绍,攻关组制定了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作物的耐盐鉴定标准,推介发布的首批711份耐盐碱优异资源已共享利用1300份次以上,审定了耐盐碱水稻和小麦品种21个,筛选鉴定出“南粳9108”“航麦802”“中单1130”“中油杂501”等耐盐性突出的水稻、小麦、玉米、油菜优异新品种,2024年推介发布了“航麦802”等9个耐盐小麦新品种,为提升盐碱地粮食产能提供了重要支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耐盐小麦选育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刘录祥告诉记者,当前设有环渤海和南疆耐盐碱两个小麦品种区域试验体系,每年设置试验点25个,审定耐盐小麦品种10个,筛选出“航麦802”“济麦60”等一批耐盐性突出的新品种。同时,小麦耐盐机制解析与基因定位发展取得快速进展。2024年,“航麦802”山东东营实打实测,在3.27‰盐碱地上亩产达497.87公斤。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战略耕地资源,加速耐盐碱作物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是进一步提升我国粮食产能的重要途径。下一步,攻关组将系统推进耐盐碱能力提升、基因资源挖掘与利用、材料创新、品种培育与示范,完善耐盐碱品种选育推广应用一体化机制,着力培育耐盐碱作物重大标志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