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4日
第8版 百姓茶坊返回
乡间人物

锔匠老周

师正伟

农民日报 | 2025年05月24日 师正伟

  印象中,故乡街巷里飘着新米粥的香气时,老周的吆喝声便准时响起来。“锔盆锔碗——锔大缸咧!”沙哑的尾音拖得老长,惊起檐下打盹的麻雀。听到老周的吆喝声,村民便纷纷走出家门,拿着破旧的锅碗瓢盆、大缸、茶壶、帽筒等,等待老周修理。我常趴在炕沿往下看,老周挑着担子游走在街头巷尾,担子吱呀声里混着铁器碰撞的叮叮当当。

  在70年代的乡村生活里,各类生活用品都是村民们重要的财产。陶瓷、瓦罐、铁锅等器物一旦出现破损,老周便成为了让这些器物“重获新生”的关键人物。老周有着褐铜色的脸庞,微笑时会露出洁白的牙齿,他用松树枝般的大手接过村民拿来的物品,熟练地判断物品的破损情况并给出修补建议。例如面对一个壶底漏了的铁壶,会询问主人是要补还是要换,并告知打个补丁一毛钱,还能再用两三年。

  老周的工具箱是块油亮的樟木,掀开盖子便见星罗棋布的锔钉。每一件破裂的瓷器,他都用钻具钻眼,用锔钉箍紧裂缝,再用小锤子轻轻敲打,使锔钉与瓷器紧密结合,最后在锔钉处涂上一层透明的釉料,让瓷器恢复如新。

  我家的铁壶漏水,父亲找老周帮忙。只见他找来一小块铁皮,熟练地比画着剪出两个铜钱大小的补丁,用铁冲子在中间打眼,将其放在锅底漏洞的地方,里外各一块。然后他拿出粗铁丝剪出一个短短的铁丝头,伸在铁皮的眼儿里,用锤子叮叮当当地敲着,把两块铁皮紧紧地铆在一起。最后他抹上一点石灰,把破洞修补得滴水不漏。

  瓷器材质坚硬易碎,普通钻头打不动,需用特制的金刚石钻头,这也对应了“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俗语。记得有年腊月,二婶捧着摔裂的祖传青花碗来找他。老周用炭笔在裂纹上画线,银针似的锔钉在他指间翻飞,恍若在给月亮缝补缺口。待到月牙爬上槐树梢,碗口已缀满梅花状的铜钉,倒映着的灶火明明灭灭,竟比囫囵时更添韵味。

  村口李家的陶缸是老周最得意的活计。那口缸陪了李老爷子四十年,去年被野猫撞出道三寸长的裂痕。老周用鱼鳞锔法,将铜钉排成游动的锦鲤,裂缝便成了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如今缸里腌着酸菜,铜钉在盐霜里忽隐忽现,倒像缸身生出的铜锈花纹。孩子们常趴在缸沿数锔钉,说这是老周给陶缸绣的花边。

  老周还会从事玉器、古董等贵重器物的修补。有次,王婶抱着摔碎的陪嫁胭脂盒来找老周。红木匣子裂成六瓣,描金牡丹零落如残雪。老周蹲在门槛上拼了半日,忽然从怀里掏出包红丝线。原来他早备下梅花状的铜钉,钉帽处缠着红线,拼好后竟成幅“梅染胭脂”图。王婶抹着眼泪说,这盒子原是她娘陪嫁的,如今倒像得了新生。

  在修补器物的过程中,老周会与村民交流,分享一些关于锔艺的知识和故事,我就是其中的常客。

  如今老周的吆喝声成了记忆里的旧磁带。前日收拾老宅,在梁上发现个铁皮盒,里面整整齐齐码着老周送我的梅花锔钉。铜绿爬上每道纹路,却在阳光下仍闪着温润的光。我忽然明白,那些锔钉缀成的不只是器物,更是被时光磨亮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