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上这一次,这已是我驻村期间第二次住进农家书屋了。
犹记去年八月,初到梭马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报到当日,村支书引我至村委会办公室二楼,面露歉意却又热情地说道:“镇里下沉干部和驻村工作队队员把楼上房间都住满了,条件有限,只能委屈你住农家书屋了。”我笑着回应:“无妨,之前在别的村子也是住农家书屋,感觉挺好。您瞧,墙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标语多醒目,住这儿看书读报方便,我还能兼任图书管理员呢。”
看着农家书屋内满屋子的图书,我陷入了沉思,怎么样才能让村里的农家书屋充分利用起来呢?为充分激活农家书屋的活力,我参照过往经验,重新梳理并细化图书借阅管理说明,积极动员党员和群众、村“两委”干部以及假期归来的学生走进书屋借阅图书,同时和驻村队员们一起做好服务工作。村民们围坐讨论时感慨:“这样安排太好了,不然这么优质的学习资源就闲置浪费了。”我们驻村工作队更是鼓励返乡的各类人才,在农家书屋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他们分享着各行各业“学习成就梦想”的励志故事,书香在村间飘散,既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点燃了大家阅读学习、就业创业的热情,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
谈起我所驻的梭马村,它位于江龙镇,紧邻风景如画的黄龙湖库区。这里作为北盘江支流黄果树大瀑布上游的调节性水库,声名远扬,山水相依间,满是乡愁韵味。望着这般得天独厚的自然与区位优势,我主动向村“两委”提议,依托交通区位与良好生态发展乡村旅游,并着手拟定《梭马村湖畔露营基地建设方案》。村“两委”干部与村民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对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捧起乡村旅游“金饭碗”满怀憧憬。此外,驻村工作队还鼓励有写作特长与爱好的梭马籍学子、务工者、在外工作者,以笔为媒,书写家乡的风土人情与绿水青山。我和驻村队员们以身作则,带头撰写稿件、踊跃投稿,每一篇文字都饱含着对驻村生活的热爱,以及融入群众的真挚情感。
付出终有回报。在一个春意融融的清晨,邮局送来报纸,我随意翻阅时,一个熟悉的标题赫然入目——前些日子投出的《农户老郭家的苹果香》,竟刊登在了《农民日报》副刊《百姓茶坊》版。村干部们纷纷表示,这是村里首次在中央级刊物发表反映干群和谐关系、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的文章。虽篇幅短小如“豆腐块”,却实现了村里文化建设零的突破,意义非凡。这份认可,让我信心倍增,心中满是成就感。
驻村的日子里,与淳朴村民的点滴相处,常常触动我心。正如作家所言:“写作也许就是最好的记录,有关自己,有关岁月,让一些美的片刻或是片刻的美,因此而停留,多少年后,还可以从中找到当年的自己或自己的当年。”在农家书屋借住的时光,恰似一颗璀璨星辰,镶嵌在驻村岁月的长河中。多年后回首,想必这份记忆依旧温暖如初,我也定会为曾经奋斗的自己而感动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