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7日
第5版 三农论坛返回

全链条视角下粮食运输损耗的优化机制

杨玉萍

农民日报 | 2025年05月17日 杨玉萍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的“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反映了粮食作为粗重货物,长距离运输并不划算。现代社会,粮食的运输半径大幅提升,“千里万里运粮忙”,甚至粮食跨国运输已成为常态。粮食运输是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当前对运输环节的损失评估尚显不足,因此,迫切需要对粮食运输环节损失开展调查研究,支撑全链条节粮减损。

  粮食,从来源看,包括内贸粮食和进口粮食;从结构看,包括原粮和成品粮。粮食运输损失包括量减和质降,其核心内涵指原粮从生产者售粮到加工及收储企业接收过程中,由于撒漏、扬尘、水湿、破碎、虫雀鼠害等造成的直接数量损失和间接质量损失,包括运输过程中的中转仓储和临时性堆存产生的粮食损失。但不包括运输过程中的磅差、水分蒸发、杂质减量,也不包括储备企业的储存损失、加工企业的加工损失。粮食运输损失的外延除核心内涵中的原粮的数量损失和质量损失外,还包括考虑成品粮在内的重量损失、经济损失等。

  调查发现,北粮南运铁路运输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江海联运的粮食“港到门”水水联运平均运输损失率在4‰左右;进口粮食内运损失率约为1‰~3‰;成品粮通过集装箱运输基本实现了零损失。国内粮食装卸一次损失率平均约为1‰,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装卸环节多,抛撒遗漏引发损失。东北三省粮食向南方发运时,要经过散粮到港、海关检验检疫、卸入港口暂存、装船离港、运至储备库点或进一步加工等环节。在发运、中转、到港的过程中由于风吹、输送装置不能实现全密封,会产生粮食装卸损失。第二,设施设备不完善,增加运输跑冒滴漏。一是多式联运基础设施不能做到无缝衔接。以营口港为例,铁路集港以敞顶箱为主,但敞顶箱未能与当前船舶实现良好兼容,尺寸过大无法上船,因此在集港疏港过程中,粮食装卸易增加损失。二是专业装卸设备配置不足。调研发现,南方港口码头装船卸船设施不够完备,如南方港口所需的大型装船机、大型吸粮机、抓斗起重机配备不足,影响高峰期装卸效率,甚至出现设备老化故障导致粮食损失等;小型码头防堵塞小型吸粮机、密闭式传送带、负压抑尘料斗等精细化设备缺乏,易造成损失。第三,运输企业管理不够精细,节粮观念有待加强。一是港口码头等企业仓容管理较为粗放,经常倒仓并仓导致损失增加。当粮食在港口库房存放等待中转时,若库房安排不合理,则倒仓并仓中的零星抛撒、粉尘飞扬等会产生损失。二是粮食存放保管不精细。一些企业节粮观念不强、管理不够精细,尤其是一些散杂货码头,存在混存混放、地上堆放的情况,铲车作业导致碾压破碎增加,不仅可能导致粮食数量损失,还可能影响粮食质量和卫生安全。第四,进口粮食杂质较多,清理除杂造成损失。据调查企业反映,存在进口粮食实际杂质含量超标的情况,杂质含量较高的进口粮食既增加了进口成本,多次的清理除杂又增加了粮食损失、能源消耗,甚至造成保管风险。

  解决粮食运输损耗,可从以下几方面完善。第一,加强多式联运尤其是铁水联运的总体规划和建设衔接力度,减少装卸环节损失。一是在发货环节,提升铁路敞顶箱与船舶的适配兼容性,推动实现敞顶箱不需倒转集装箱直接上船;探索推广使用开顶式集装箱,既可实现多式联运无缝衔接,又能大大提高装卸效率。二是在收货环节,优化作业流程,鼓励客户采取直取作业方式,减少货物因入仓保管产生的运输损失。三是探索开通江海直达航线,打造江海直达船队,提升运输效率。第二,完善港口装卸设备和传送装置,提高装卸效率,减少抛撒遗漏。一方面,积极支持企业选用先进适用的装卸设备,提高装卸效率。对港口企业选用散粮连续装卸设备等节粮设备的,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如连续式装卸船机械、粮食专用防漏抓斗、港口吸粮机等。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开展工艺改造,减少输送遗漏。支持企业优化传送装置设计,如采用散粮全密闭输送设备、加大输送线进料口、加高水平运输车围栏、对水平输送机进行封闭改造等方式,提高装置设备的节粮性能。第三,加强港口作业标准管理,优化作业流程。一是认真落实相关文件要求,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损失。二是提高企业库存智能化管理水平,科学安排仓容,减少倒转仓库情况。三是加强装卸作业精细化管理,避免因为作业不当造成粮食碾压损失,同时要彻底实现“地角粮”回收。第四,提高进口粮食标准,降低杂质含量。一是进一步提高粮食进口合同的质量标准,在合同中明确出口方在发货前应对粮食进行必要的预处理,以降低杂质含量,在装船过程中要加强监督管理,严禁掺入杂质。二是细化检验条款,提高对粮食到港复检的重视程度,确保到港粮食杂质含量及其他质量指标符合合同要求。

  (作者单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