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成都市平原以西的五绵山麓、临溪河畔,成片的柑橘和猕猴桃果园顺着浅丘起伏蔓延,从空中俯瞰,犹如泛起层层涟漪的绿色海洋。镜头拉近,一座白石垒成的纪念碑耸立山顶,那把直直插入石碑最顶端的钢枪,引出一段沉淀在这青山沃野间的红色历史——1949年12月,解放大西南的重要一战,成都战役打响,蒲江县西来镇铜鼓村作为主战场,见证了解放军浴血奋战阻击十万敌军的辉煌胜利。
作为四川省首批、成都市首个“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近年来铜鼓村抓住机遇,将血火淬炼的红色记忆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造血基因”,漫山果树与碑上红星相映,历史与现实、红色文化与绿色产业紧密相连,交出了一份村集体经济收入破百万元、5年实现百倍增长的成绩单,在红色沃土上续写新时代的铜鼓新篇章。
全面反映这段英勇历史的成都战役纪念馆就建在铜鼓村内,馆内矗立着一面肃穆的英烈墙,排在第一位的烈士名字为“王宪聚”。铜鼓村党委书记陈弟中凝视着这个名字喃喃道:“这个名字写错了,背后有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2019年,一篇《成都战役之中兴场战斗》的推文在互联网上掀起涟漪。一位网友留言:“谢谢你们,让我看到了这篇文章,我就是烈士王宪聚的亲外孙,外公就只有我妈妈一个孩子,终于知道了外公牺牲的地方。一定去祭奠!”终于,这位网友携家人踏上了前往铜鼓村的祭扫之旅,当烈士亲属颤抖的手指抚过成都战役烈士陵园里烈士墓碑上的“王宪聚”刻字时,陈弟中见证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认亲。
这位解放军第16军137团指导员曾率部激战吴山坡,歼敌两千,自己却长眠异乡,后来陈弟中才得知,烈士的本名其实是“王献聚”,但“宪聚”这个名字已经深深铭刻在了英烈墙上,也铭刻在了民众的记忆之中。
在铜鼓村的烈士陵园里,长眠着有名烈士133名,无名烈士84名。每年猕猴桃丰收季节,铜鼓村都会组织开展猕猴桃丰收祭英烈活动。村民会用第一批成熟的猕猴桃,敬献果盘于烈士墓前,将丰收的喜悦遥寄给在成都战役中英勇牺牲的英烈们。
“20万将士血战、千名烈士长眠,这段历史不该沉默。”30岁的村民张列是村里培养的解说员,她从小听父辈讲曾经真实发生在村里的英雄故事,又熟读成都战役档案资料,每次讲解时将战壕方位、工事地图等细节娓娓道来,眉目间烽烟翻涌,听者无不动容。
“当年王陵基仓皇逃跑时,大印就沉在这口井里。”在布满弹痕的水井旁,张列正为一群小学生作讲解。从小时候“听老人讲古”到如今“向娃娃说红”,张列不禁感叹——多亏了“全国红色美丽村庄”项目的实施,让铜鼓村继2010年成都战役纪念馆在村里落成后,又一次获得了“红色基因”的现代解码。
如今,走进铜鼓村,村道、农房、河堤等沿线,随处可见红色元素。新贯通的徐楼子红色旅游环线长约4.6公里,将原本散落在村庄四周的21个红色地标串珠成链,不仅改善了村庄的交通和整体环境,还成了一条内容丰富的研学环线,获评“四川省中小学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
“前往铜鼓村参观游览的大巴车,最多时每天有70余辆。”铜鼓村党委副书记张琴介绍,2024年全村日均接待量突破400人次,年游客量突破15万人次大关,这是几年前不敢想的数字。
2024年初,“95后”王怡鹤作为选调生从成都市农业农村局来到铜鼓村担任村党委副书记。她的加入为铜鼓村红色资源创新表达带来了更大活力。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王怡鹤,在校期间就一直参与乡村规划的研究和实践。来到铜鼓村驻村后,王怡鹤敏锐地发现,铜鼓村的红色底蕴在村域范围内的呈现表达尚显不足,红色资源对村庄经济的带动作用也有待加强。
凭借出色的专业背景,王怡鹤发挥所长,着手编制了“红色铜鼓”整村运营方案,规划设计了“决胜之路”和“复兴之路”两大环线,并在重点片区精心打造了“田野课堂”“新村课堂”和“原乡课堂”,和同事们一起策划了包括“红色伴手礼”“红色民宿”等16个项目在内的项目包,为铜鼓村继续提档升级做足了准备。
王怡鹤深知,“红色铜鼓”整村运营方案难在整村、关键在整村,唯有凝聚合力,实现全村共谋共创,方能落地生根。思来想去,王怡鹤和村“两委”班子商量后,决定从娃娃入手,以“小手拉大手”将“红色铜鼓”建设理念渗透到每一个家庭。2024年暑期,王怡鹤策划组织的“红色铜鼓”小小规划师活动,给了不少村民触动。
“娃娃回来后就跟我们讲‘红色铜鼓’,还绘声绘色讲起徐楼子的故事,以前我们只知道种好‘耙耙柑’(一种晚熟柑橘)才能富口袋,现在知道了红色资源也是我们的‘金字招牌’,发展潜力大着嘞!”村民卿文贵说。
铜鼓村村民勤劳肯干,一直走在蒲江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前列,全村柑橘种植面积达6000亩,外加1400亩猕猴桃,年产果品量达1.6万吨,产值高达8000万元。不过,近年来,随着水果赛道竞争愈发激烈,各类新品种新玩法层出不穷,如何在产业发展中保持竞争力是铜鼓村“两委”和产业带头人常常讨论的话题。
清明前夕,当游客在烈士陵园前献上鲜花,铜鼓村村民正将“初心耙耙柑”装车发往全国。这个诞生于红色沃土的农产品IP,正是铜鼓村逐渐厘清发展主线——“以红色基因引领绿色发展”的新实践。一份与华润万家四川分公司的党支部共建协议,更是让铜鼓村打开了与大型商超建立合作的新范式。“首单100万元的年采购额,虽然金额不大,却树起了一面旗帜,让全村更加坚定了信心——‘红色铜鼓’将引领‘铜鼓造’农产品走上品牌化发展道路。”陈弟中说。
在红色资源的引领带动下,2024年铜鼓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3.46万元,高出全省62%。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铜鼓村还充分发挥“红色美丽村庄”的引领示范作用,联手周边村发起成立“四村一社区”片区开发党委联合体,促进资源有效整合,实现区域共同发展。
站在徐楼子环线的制高点俯瞰,4.6公里的红色环线如同一条跃动的血脉,将21处精心看护的红色遗址小心翼翼地嵌入绿意盎然的现代化村庄之中,这种时空交织的发展图景,正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守护红色根脉,就是守护发展命脉;激活历史记忆,方能创造未来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