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第8版 百姓茶坊返回
灯下漫笔

书法的“熟后生”功夫

戴东英

农民日报 | 2025年05月10日 戴东英

  传统书学中有“熟后生”之说。

  就习书的经验而言,“熟后生”包含着由生入熟、熟能生巧、熟后升华三个递进层次。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学书亦然。习书者首先要由生入熟,先得“混熟”,这是学书的打基础阶段。这个阶段习书者可以取法古人,从读帖、临帖开始,反复地熟睹古人的墨迹,用心感悟点画之精妙,并从点画使转入手,体会每一个字的线条与间架结构的关系,通过反复细致地读帖,持之以恒地照临、默临,达到心中有字,笔到意到,使书技娴熟自然,诚如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所谓“惟手熟尔”。

  习书的第二层次便是“熟生巧”,向书法技艺更精妙的境界攀登。刘勰《文心雕龙》有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习书者要选择多种自己喜爱的法帖,更要遴选跟自己平时所习“大相径庭”的古今大家之帖遍临之,诸如篆隶及魏碑、唐楷必临之,譬如钟繇、王羲之、颜真卿、米芾等名家书帖遍临之,领悟每家每帖的“妙到毫巅”之处。

  第三个层次是“熟后生”。所谓熟,即熟腔、熟调、熟面孔,熟话顺口,熟路好走,但极易形成固定不变的套路。有的学书者写了好几十年,越写越熟练,却也越写越呆板,自己熟悉的套路变成了难以突破的“瓶颈”。明代书法理论家汤临初《书指》提出:“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习书者的“熟后生”,正是一种熔铸百家、别出心裁的“化学反应”,亦是“新意时出,笔底具化工也”。

  俗话说,熟戏三分生。并说,熟戏也要生演。生是熟的突破,生是熟的升华,生是熟的蝶化。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题画诗说得好:“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可以说,“熟后生”是所有艺术创作创新之圭臬。

  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亦提倡“字须熟后生”。他还把自己的书作跟宋末元初大书家赵孟頫的书法作比较,他说:“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董其昌和赵孟頫是不同时代之书界巨擘,孰高孰低,见仁见智。诚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所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文学如此,书法亦然。所有趣者,乃董先生“以熟生论英雄”也。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所有的艺术创作,遵循的都是创新,追寻的总是“那一个”,强调的尽是“别样”的——别出心裁、别开生面、别具手眼、别有乾坤。只有“别样”,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创新;也只有“熟后生”,才有可能发生艺术性的“化学反应”,才有可能“化茧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