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中最温暖的地方莫过于妈妈的怀抱。一名游子最牵挂的地方莫过于生养自己的故土。
夏津,对于我这个远离家乡30多年的游子来说,是一座温暖甜蜜的小城,每每想起,都会生出丝丝缠绵的回味。
夏津之津,是渡口的意思。哪里的渡口?黄河渡口。这座古称“鄃城”的小城,春秋时期因“齐晋会盟之要津”而得名,自公元前602年始,桀骜不驯的黄河多次流经这里,最终决口奔腾而去,留下三条风干了躯体的黄河故道和30万亩的沙土地。
自呱呱坠地起,我便终日与沙土为伴,穿上“沙土布袋”,体会人生最初的温暖。沙土布袋俗称“土裤子”,这种土裤子虽称“裤子”却并没有“腿”,只是一个上下一般粗的布袋,开口处像坎肩,有领窝。当地人把这种吸热性和吸水性都很强的沙土用最细密的细箩筛过,再放到铁锅或砂锅里,加火烧柴炒热,烧得沙土在锅里“突突”地冒泡,然后端下来放在一边,晾到用手摸着不烫手的温度为宜,不致把婴儿烫着,接下来就可以把热沙土装进土裤子,把婴儿装进热土布袋里。婴儿睡在里面,温度可控,冬暖夏凉,沙细如面,毫无黏性,还能预防湿疹,是纯天然的“尿不湿”。
这种记忆中煴热的黄沙,被母亲从炒锅里盛起,缠绕进我的童年,深深沁入我的黄皮肤,黄沙的体贴,从此相伴终生。
装盛细沙的棉布袋和后来渐大时穿的衣裳都是娘亲手用棉花织成布剪裁缝制的。在夏津,棉花被称为“娘花”,是因为它是人世间万千物种中最温暖的花朵。懵懂的我目睹过俺娘将棉花采摘回来,抽成丝,拉动吱吱鸣叫的纺车,然后把千丝万缕的绒线穿过手中的针眼,将满腔的爱密密匝匝缝进衣物,装进送我远行的行囊。
在夏津,妇女们可谓人人都是“巧娘”,都拥有娴熟的针线活技艺。我结婚时用的被褥,都是娘和嫂子们用自家种植的棉花填充缝制而成,邮寄到北京,让我们在夜晚时感受来自家乡亲人的呵护和暖意。
夏津之津,还有津津有味、口水生津之意。这里林果业十分发达,沙土地上广泛种植着杏、梨、桃、枣、苹果、桑葚等果树。特别是拥有两万多株百年以上古桑树,其中“万葚之母”——葚树王,更是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2018年,“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称号。
伴随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成长的,正是家乡这片古桑树林。我记得和少年伙伴经常在桑树的繁茂树枝间攀爬嬉戏打闹,渴了饿了随手采一把桑葚大快朵颐。
如今每次回到夏津,我们不仅能在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的黄河故道森林公园里采摘到各种甘甜的水果,还能走进古桑产业研究院,看到桑黄酒、桑黄含片、桑黄茶……一系列桑黄产品摆满展柜。走进旁边的仿生态智能大棚,一层层的菌包被码放得整整齐齐,这里生长的正是有“桑树精华”之称的桑黄,每年能收获四到五茬桑黄,改变了野生桑黄每年收一茬的状况。当然还能吃到布袋鸡、珍珠琪、益和成糕点等当地特色小吃,更能吃上由葚叶汤、葚果炒玉米、葚叶丸子等菜品组成的古葚宴。
夏津这座小城,让我思之温暖如棉,尝之甘甜如葚,饱含着浓郁亲情和乡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