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有上千年驯养历史的宁乡花猪品种曾一度濒临灭绝。现如今,这一品种已经走上了规模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养殖道路,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并成为当地农业的一块“金字招牌”。
近年来,湖南省宁乡市通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立足花猪地方品种,延伸产业链条,挖掘文化底蕴,构建营销网络,让花猪朝着品牌产业目标阔步迈进,产业规模比2017年增长两倍多。2024年,宁乡全市花猪存栏27.6万头,出栏52万头,产业链综合产值超过50亿元,“宁乡猪”品牌价值超过53亿元。
宁乡花猪因身披黑白相间的“花衣”而得名,其肌肉色泽鲜红、纤维纤细、纹理间脂肪分布丰富均匀,肉质深受消费者欢迎。然而,过去由于养殖分散、技术落后等原因,宁乡花猪产业发展缓慢,养殖规模持续下滑。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受瘦肉型猪种的冲击,宁乡花猪逐渐被市场边缘化,加之近交衰退导致猪肉品质下降。“而且长白、杜洛克、约克夏等瘦肉型公猪与本地母猪杂交,使宁乡全市纯种花猪养殖比例逐渐降至不足2%。”宁乡市畜牧水产事务中心主任刘涌说,“最少的时候,宁乡花猪的存栏母猪仅剩100头,公猪仅存7头。”
刚刚启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时,宁乡市从“低谷”起步,开始推动花猪产业全方位整合升级。为了拯救花猪品种,产业园大力开展宁乡花猪保种场、保护区建设,依托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湖南省流沙河花猪生态牧业公司,建成国家宁乡猪保种场、国家宁乡猪核心育种场。同时与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建立宁乡花猪种业创新中心,成功绘制出宁乡花猪高精度基因组图谱,并推动生物育种工作开展。目前,产业园已构建了包含10个血缘家系、拥有完整基因和基因型的保种核心群,使宁乡花猪种群规模得以显著扩充,遗传结构也得到有效恢复。而且运用基因技术,保种场能更精准地预测生育率、患病率以及瘦肉率等关键指标,从而挑选出优质种猪进行重点培育,不断优化宁乡花猪品种。
针对土猪肉“肥多瘦少”问题,花猪种业创新中心精心制定“减肥增肌”方案,通过深入研究肉质和风味形成的分子机制,发现了与脂肪代谢、肉质特性相关的关键基因,并结合营养调控技术,成功提高了宁乡花猪瘦肉率,并有效降低了料肉比和脂肪沉积,进而优化了宁乡花猪的品质和风味。
有了种群规模并改进了肉质后,产业园大力推广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并重点发展生猪屠宰、加工产业,促进延链补链。园区建成现代化屠宰加工厂,引进先进屠宰加工设备和工艺,对宁乡花猪进行精细分割和深加工,开发出冷鲜肉、腌腊肉、香肠等多种产品。目前,全市共培育宁乡花猪从业企业300余家,覆盖保种、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农旅等全产业链。
“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逐步完善,但宁乡花猪肉类产品传统销售渠道相对单一,竞争力较弱,产业经济效益也相对较低。”刘涌说,为了进一步开拓市场,产业园持续加大品牌建设力度,一方面建立健全宁乡花猪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准体系,制定宁乡花猪地理标志产品专用地方标准和《宁乡花猪饲养规程》,建立健全检测检验体系,为花猪品质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将宁乡花猪保种、传承和养殖方法申报为长沙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举办宁乡花猪美食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多次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并利用电商平台推介,让宁乡花猪走出湖南,走向全国。
2019年,产业园与广州铁路局合作,冠名高铁列车长沙南站上线运行。2024年春节期间,产业园组织龙头企业与宁乡市融媒体等单位进行合作,以“恰花猪,过新年”为主题,拍摄制作出宁乡花猪新年宣传视频,在主流媒体及自媒体进行投放,吸引了大批观众。
目前,除开设商超专柜、专卖店、美食体验店外,宁乡花猪系列产品还成功进入多个城市的大卖场和高档商超,合作餐饮门店达到162家。宁乡花猪热冷鲜肉系列产品已入驻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并推出互联网一站式进货“花猪供应链”、移动互联网购物“花猪超市”等多个平台。
以花猪养殖为基础,产业园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打造集养殖、观光、体验、美食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游客可以参观花猪养殖基地,了解花猪养殖过程,品尝美味的花猪菜肴,体验乡村生活乐趣。这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容,也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活力。
从种质资源保护到标准化养殖,从一产向二三产全链延伸,从科技创新到品牌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正让宁乡花猪养殖这一传统产业展现出蓬勃生机与无限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