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玉米期货为代表的主粮期货(以下简称“主粮期货”)市场在稳定粮食价格、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险+期货”曾连续多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包括玉米在内的20余个涉农品种的“保险+期货”项目通过期货市场为农户提供风险管理和价格保障,已平稳运行十年。近年来,我国主粮期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成交量稳步上升,价格发现与风险管理功能有效促进粮食价格稳定,保障了粮食供给安全。同时,“保险+期货+N”等创新模式全方位助力农民增收,为粮丰价稳贡献了期货力量。
我国主粮期货市场规模稳步扩张,交易总量不断增长,市场参与结构持续优化。主粮期货产品体系不断扩容,交易总量持续增长。一是主粮期货产品矩阵持续扩充,以玉米期货为代表的主粮期货上市品类不断丰富。郑州商品交易所主粮期货类型已覆盖普麦期货、强麦期货、早籼稻期货、晚籼稻期货和粳稻期货。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主粮交易品种中涵盖了玉米期货等。二是主粮期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成交量稳步上升。2014年至2024年,我国主粮期货年交易量从1471万手增长至1.11亿手,增长了6.55倍,年交易金额从4187亿元增长至2.59万亿元,交易额实现约5.18倍增长。
市场参与结构持续优化。一是主粮期货市场参与主体类型增多。一方面,粮食生产企业、加工企业、贸易企业等传统产业主体对主粮期货的运用加深,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利用期货市场锁定采购成本或销售价格,稳定经营利润。另一方面,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参与度提升。来自大商所的信息显示,自2015年“保险+期货”模式落地起至2023年,已有93家期货公司为涉及玉米等期货品种实施价格保险。此外,个人投资者的参与带来了更多市场资金,提升了市场的流动性。二是主粮期货服务范围持续拓展。随着中西部地区、粮食销区企业与投资者参与度提升,期货交易所结合现货市场积极探索创新模式,促进库区延伸,扩大期货服务范围。三是参与方式与产品持续创新。在传统的套期保值和投机交易的基础上,基差贸易、仓单交易等新模式逐渐成为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大商所先后上市的玉米期权和玉米淀粉期权,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期货市场工具和服务体系。
主粮期货有效平抑现货市场价格波动,缓冲国际价格冲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价格发现功能灵敏地反映未来供需预期,提前释放价格信号,为市场价格提供前瞻性指引。期货市场通过集中竞价的方式形成连续、公开、透明、权威的期货价格,反映标的商品的远期供求预期,对未来现货价格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为市场主体经营决策和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参考。当前,玉米期货与集贸市场价格之间具有极强相关性,说明玉米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实现,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对现货市场价格具有精准反应能力。
套期保值机制锁定成本或售价,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平抑现货市场价格。2021年一季度至2022年初,主粮产品价格有下降趋势。市场中企业通过在期货市场卖出主粮期货合约进行套期保值,可以以期货市场的盈利能力对冲现货市场的损失,提高企业韧性的同时稳定玉米市场价格,降低了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幅度。从国际市场看,受俄乌冲突、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2022年前5个月,美国芝加哥市场玉米期货价格上涨了26.7%,同期我国大商所玉米期货价格仅上涨了9.8%,我国玉米集贸市场价格累计只增长了4.7%,有效缓解了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冲击。
主粮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有效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我国已形成涵盖小麦、稻谷、玉米等品种的主粮期货品种体系,主粮期货市场通过价格信息、交易信息以及宏观政策信息传递了成本变化、市场活跃度变化、市场未来对粮食供需的预期等信息,引导土地、资金、劳动力、物流仓储等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维护了口粮的绝对安全。此外,我国主粮期货价格与产量及种植面积之间具有较强相关性。
主粮期货市场模式创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产业化与规模化经营全方位赋能农民增收。普惠金融助力稳定价格预期,优化风险管理,多途径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据中国期货业协会统计,近年来期货行业机构累计开展2316个“保险+期货”项目,为全国964个市、县地区的15个品种提供了价格保障,服务新型经营主体1万余家次,带动农户200余万户次。特别是主粮“保险+期货”模式在玉米产业应用前景广阔,为农户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提供了托底保障。
“保险+期货+N”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切实拓宽农民就业与增收渠道。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开展玉米“订单农业+保险+期货+融资”项目模式试点,保险公司在期货公司购买场外期权,同时,石嘴山银行引入玉米“期货保单质押”贷款,打通了银行融资、大宗商品价格保险和金融衍生品之间的金融壁垒,激发了金融市场潜能。“期货+订单农业”拉动产业升级,创造农民就业新渠道。小麦期货市场的发展促使主产区仓储设施不断升级,一些现代化的小麦仓储基地建成,需要大量工人开展工作。同时,小麦的运输需求也带动了当地物流行业的发展,从而产生了新的岗位需求。
充分发挥主粮期货维护粮丰价稳功能仍需面对市场参与、监管与国际因素交织困境,市场建设与政策支持必不可少。尽管主粮期货市场在稳定粮食价格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仍存在以下挑战。一是农户个体与实体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程度不深。我国期货市场交易者结构持续优化,然而农户作为主粮生产的主体,在期货市场中的参与度却很低。这主要是因为期货交易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超出了多数农户的知识范围;同时,农户缺乏参与期货交易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难以承担期货交易的风险。在实际经营中,中小型粮食企业由于资金实力相对薄弱,抗风险能力较差,面对期货市场的风险和成本压力会更加谨慎。二是国际环境的影响。我国主粮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我国主粮期货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我国主粮期货市场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与国际成熟的期货市场相比,在市场规模、交易品种丰富度、投资者结构、市场开放程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在全球主粮定价体系中的话语权有限。
综上,为充分发挥主粮期货的功能,需要加强市场建设与政策支持。一是完善市场生态,激发主粮期货活力。面向农户开展期货知识下乡活动,普及期货知识;对于农业企业,财政给予一定税收优惠,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定制服务以降低其参与期货市场的成本。积极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二是切实深化期货市场监管,稳慎有序发展期货和衍生品市场。推动期货市场监管协作;修订完善法律法规,填补监管空白;支持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开发,同时巩固期货市场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提高期货市场风险应对和处置能力。三是积极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挑战,增强国际竞争优势。进一步完善主粮储备制度,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推动市场互联互通;面对国际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政府部门应加强政策研究,制定应对策略,推动贸易多元化,降低企业风险。
(作者李团团单位系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薛梦恬单位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