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易老师,我真诚地感谢您对我的心理辅导,让我不再那么自卑、内向,变得开朗起来……”最近,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虎跳中学心理健康教师易凤萍收到来自学生的一张暖心“小字条”,里面满是对她的感激之情。
信纸上稚嫩的字迹,记录着一个关于蜕变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昭化区创新开展“替代服务”的生动注脚。在昭化这个农民工输出大县(区),留守儿童比例常年超过52%。自2017年起,当地整合教育、民政等多方资源,逐步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关爱体系:从课业辅导到心理疏导,从生活技能培养到兴趣特长发展,老师们用专业与爱心,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成长的蓝天。
故事的主人公是虎跳中学七年级学生李关雎(化名),因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她内心敏感焦虑。很长一段时间,李关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下课发呆,和同学们也不往来。由于长期情绪积压,她身体也羸弱多病,经常身体震颤,感到头痛、肚子痛。
关注到李关雎的情况后,易凤萍主动担任起她的“教师妈妈”,引导她利用学校开设的“心灵氧吧”“悄悄话信箱”,鼓励她参加团辅、个辅,进行心理调适,疏导情绪。同学当中也有了帮助李关雎学习和陪伴她锻炼身体的好朋友。师生携手,决心共同将李关雎从“情绪沼泽”里拉出来。
在大家的支持和鼓励下,李关雎还参加了学校的绘画社团。如今,她的画作已成为校园里的一道风景,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小画家”。
心情开朗了,课外活动参加得越来越多,李关雎的身体状况也明显好转。
“老师会通过情绪治疗,让我们理解情绪产生的过程,也会借助一些有趣的互动环节,帮助我们学习调节情绪的方法,科学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问题。”虎跳中学学生梁锦苓开心地分享。
在课业辅导上,虎跳、王家等试点学校根据留守学生学科学业状况,量身安排专业教师在周末、节假日及寒暑假进行辅导,指导留守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翻土、灌溉、施肥……记者走进王家小学,在操场的一角,紧挨着围墙处,一大片菜园映入眼帘。园子里种满了莴笋、蒜苗、菠菜、辣椒等时令蔬菜,十几名学生正拿着水桶、铁锹在阳光下劳作。教学楼里,传来悠扬的葫芦丝声,为菜园劳作配上了温馨的伴奏。
“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知识,更要教会他们生活技能,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昭化区教育局干部陈泓光介绍,调查显示,接受“替代服务”的学生在生活自理能力上表现突出,其中还有不少同学在省市艺术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王家小学副校长阳昌刚告诉记者,生活技能是“替代服务”的第一课程,各校将洗衣、做饭、收纳等日常家务纳入留守学生周末、节假日在校生活清单,推动学生在家务劳动中学会独立,远离手机游戏,主动亲近劳动、关心生活本真。
课外兴趣班则是各有所长。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拿手戏,卫子初级中学的书法、绘画、刺绣社团办得有声有色,虎跳和王家中学开设的新闻、影视、书画社团等课程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除了音乐室,学校还建有学生实践中心、书法教室、标准篮球场等,配备葫芦丝160支、钢琴10台……”阳昌刚说,学校开设了绘画、篮球等近10种课后服务,全部免费,校园生活充实又快乐。每周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进社区”“进产业园”研学实践活动,生动践行“菜园子+”新时代劳动教育工程,引导学生扛锄头、挑担子,开展蔬菜种植活动,让学生增强劳动意识、劳动能力。
“‘替代服务’让留守学生假期有‘家’可归、有爱可依,助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也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可放心外出工作。”昭化区教育局局长王水生说,接下来,昭化区还将积极拓展校外关爱阵地,提升“替代服务”团队思想素养、业务技能,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广元全市创建“国家儿童友好城市”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