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第3版 综合新闻返回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老骥伏枥护一方安宁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岳海兴

农民日报 | 2025年05月10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岳海兴

  在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东海镇新生村,周树仁的话最好使。

  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不管村里发生什么矛盾,只要周树仁来了,都能“摆平”。

  “我们相信周叔,他说啥事都在理。”

  “老周这人没私心,处理啥事情都是一碗水端平。”

  村民如是说。

  在“老周”调解工作室内,荣誉展示墙上的荣誉证书以及鲜红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普法教育先进工作者绶带,讲述了老周作为一名调解员为村民化解纠纷的故事。

不忘初心,倾力打造“家门口”的调解品牌

  1976年,周树仁开始担任新生村党支部书记。2018年,周树仁从岗位退下来后,心里还想着再为村民做点事。

  “闲不住,总想着干点啥。”老周说。

  在村里工作时,老周曾经分管过治安稳定工作,这为老周从事调解工作打下了基础。

  “于是,我就想‘重操旧业’,一来轻车熟路,二来也能为‘两委’班子分担些压力,为乡村振兴和美好家园建设尽绵薄之力。”老周说。

  新生村共有200余户700多口人。每年都发生一些土地、宅基地和家庭邻里纠纷,这些纠纷如果不及时化解,极易引发治安上访事件,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2018年,周树仁主动提出“以个人名义成立调解室,为乡村振兴减负”的构想。

  “调解工作,说小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说大了,是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需要。”老周对这个问题认识得很深刻。

  2019年,在鸡东县司法局的支持下,鸡东县第一个村级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在新生村挂牌成立。

  由于条件限制,虽然挂牌了,但是没有调解室。周树仁腾出自家30平方米的客厅作为调解室。鸡东县司法局为工作室配备办公桌椅、档案柜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等基础法律书籍。

  这里成为村里集调解、普法、咨询于一体的“法治客厅”。谁家有矛盾了,村民有纠纷了,都来这里坐一坐。

  翻开摆在桌子上的人民调解工作手册,时间、地点、参加人、被调查人、调查记录,周树仁一笔一画地将每一件纠纷记录得清清楚楚。

  “差一点都不行,差一点就容易出大事。”周树仁言语间愈发严肃。

  就是在这间简陋的调解室里,周树仁都记不清为村民调解过多少纠纷了。“有些事,在咱们眼里不算啥,但是一旦调解不好,就容易造成更大的不稳定因素。”他说。

  6年来,周树仁累计调解土地纠纷、家庭矛盾等几十起,件件都得到了圆满化解,实现了“矛盾不出村、纠纷零上交”的基层治理目标。

不辞劳苦,学法普法,增强村民法治观念

  周树仁1951年11月出生,早已过了古稀之年,但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都要研读法律方面的书籍。在调解室的办公柜子内,整齐地摆放着多种法律书籍。

  “调解工作既要讲情,更要依法。”周树仁说。

  在农村,土地纠纷发生率最高,如果解决不好,极易引起矛盾冲突。

  2024年,村民张某与孙某发生土地纠纷。张某说孙某多占他家5分地。周树仁实地丈量后确认情况属实,开始耐心做孙某的思想工作,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阐明“相邻权”规定,要求孙某主动退回多占的5分地。孙某受到教育后,主动道歉,退还了多占的土地。

  “要是不懂法,这个矛盾解决不好。”周树仁说。

  在调解工作中,他将法律条文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土话”,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调解案例,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村民的法律意识,最终将纠纷化解。

  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周树仁还坚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周树仁逐个法条进行研读,不懂就查资料,边学边记笔记,累计达万字。遇到疑难条款便骑行10余里到镇司法所请教,被镇里的年轻干部称为“行走的法律字典”。周树仁不仅自己主动学法,还带动村里“五老”每月开展法治学习。同时,村里50多名青年在“五老”的组织下成立了“普法先锋队”,成为学法用法的骨干。通过法治讲座、普法宣传等形式培养村级法律明白人,形成了“传帮带”的良性循环。

  这种“调解+普法”双轮驱动的工作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村民的法治素养,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法治动能,被鸡西市司法局列为典型经验在全市推广。

“五心”调解润无声,护佑一方安宁

  从事基层调解工作以来,周树仁总结出独家调解“秘籍”。

  “细心、耐心、恒心、公心、爱心,是我为自己确定的工作原则。”周树仁自豪地说。

  一是细心不马虎。对每一起民事纠纷,周树仁都做到认真调查,搞清情况和原因,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决不走过场。2023年9月,一组青年村民夫妻因家庭琐事发生矛盾,周树仁仔细分析了女方的为人和对家庭的付出,对男方对家庭冷漠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批评,讲解了家暴后果的严重性,并用真实案例对男方进行了说服教育,男方对自己的行为也表示后悔,并向媳妇道了歉,夫妻二人和好了。二是耐心不草率。在调解民事纠纷中,周树仁从不急躁。“很多事情都是小事,但是处理不及时,就容易激化升级了”。很多纠纷,周树仁一次调不成就两次、三次,直到双方和好为止。三是恒心要坚持。调解工作往往不会一蹴而就,周树仁经常顾不得吃饭休息,有的时候还不被当事人理解,但是,作为一名调解员,周树仁以一颗恒心,坚持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四是公心不偏袒。农村亲戚套亲戚,周树仁在处理矛盾纠纷时,丝毫不敢懈怠,做到一碗水端平,让群众信服。五是精心不敷衍。调解每一起民事纠纷,周树仁都按照正规的调解程序进行,努力做到件件都符合法律规范,经得起检验。

  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成立以来,经周树仁调解的纠纷,件件都得到了圆满化解。不仅有效减轻了村“两委”的工作压力,更成为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从村党支部书记到调解员,周树仁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本色。他以工作室为纽带,将党的政策、法治精神融入乡村肌理,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这份“退岗不褪色”的坚守与担当,正是新时代万千基层党员干部扎根泥土、服务群众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