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7日
第4版 综合新闻返回
乡村基础教育巡礼

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区:

城乡教育共融 特色课程涌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刘佳兴

农民日报 | 2025年05月07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刘佳兴

  晨光煦暖,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玉舍小学的操场上,学生们正活力满满地开展大课间特色课间操活动。与此同时,相距3公里外的玉舍镇纸厂小学操场上,同样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学生们正进行着与玉舍小学如出一辙的特色课间操。两所学校学生活动安排的高度统一,正是水城区“乡镇村小学一体化共同体管理”模式中“统一学生活动安排”落地见效的生动展现。

  “长期以来,乡村教育面临着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等诸多难题,成为制约山区教育发展的瓶颈。”水城区教育局局长李德福说,为破解这一困境,水城区立足实际,创新推出“乡镇村小学一体化共同体管理”模式,以“四个共享”“八个统一”为核心,以片区教研联盟为支撑,构建起“资源共享、管理统一、教研联动、质量共进”的发展格局,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过去备课时‘单打独斗’,现在通过集体备课,按照课件因班施教即可,还能随时调取名师教案。”纸厂小学教师董梅感受到课程资源共享的力量。

  共享的力量得益于水城区“乡镇小学一体化共同管理”模式。水城区通过在27个乡镇的村小学构建“设备、人力、课程、信息”四维共享机制,统一调配硬件,跨校走教轮岗,线上集体备课,云端精准教研300余场次,让优质资源穿透“最后一公里”,推动全区基础教育从“单体竞争”走向“群体共赢”。

  “通过‘1+1+N’结对帮扶,在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带领指导下,我们的教学水平在逐渐提升,学生们也喜欢学数学了,班级平均分一学期就提高了4.1分。”纸厂小学数学教师吴其华说。这所曾因师资不足导致课程“开不齐”的村级小学,如今依托共同体管理实现了“脱胎换骨”:教学设备与中心校同标准配备,骨干教师定期驻校轮岗,学生平均分逐年递增。

  为实现教育资源城乡统筹发展,水城区各共同体针对村小进行“菜单式教研”,通过“五关”培养计划(品德信念关、课标教材关、作业研制关、常规管理关、科研技能关)和“1+1+N”结对帮扶(1名名师带1名骨干教师和多名新教师)机制,实现乡村教师全员捆绑培养,教师专业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我们共同体既强调统一管理,又鼓励结合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个性化助力各地特色办学。”李德福说。

  在陡箐镇,学校通过挖掘苗族文化特色,开设“芦笙舞”“水城农民画”等特色课程;海坪街道依托千户彝寨,打造彝族“达体舞”“彝族刺绣”等特色课程;龙场乡将白族文化与茶文化紧密结合,设置了白族采茶歌、传统茶艺等课程……在水城区,越来越多的乡村小学一体化办学带来的教育新变化不断涌现。

  “这种‘统一管理+特色发展’的模式,既保证了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又催生出多个民族文化特色课程,让村小的学生和城区小学的学生享有一样的教育课程。”老鹰山小学副校长潘少军说。

  李德福介绍,2024年,水城区乡村小学学业质量监测合格率达75%以上,乡村教师市级以上课题研究立项163项,获省市级教学竞赛奖项110项,乡村学校体艺活动参与率100%,在国家、省、市级科创比赛中获奖1324项、体艺竞赛中获奖276项。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一体化管理改革,拓展‘智慧教育’应用场景,开发AI教研助手、虚拟仿真实验等工具;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探索‘跨区域教研共同体’,与发达地区学校结对共建。”李德福说,通过多维度创新与实践,全力打造乡村教育振兴的“水城样板”,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