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7日
第4版 综合新闻返回

“沙海愚公”付志周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道忠 实习生 侯建宇

农民日报 | 2025年05月07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道忠 实习生 侯建宇

  不久前,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沙河子区域村路旁宽阔的大条田中,新栽的辣椒苗已长到了10厘米高,一片葱绿。

  付志周生前不断在沙包上栽树,风沙变小了以后,村里才可以种植辣椒等经济作物。提到付志周,村民无不动容。

栽树才能有收成

  1965年,还是22岁小伙子的付志周,在河南老家开封市通许县听说了支边的消息。他满怀憧憬,带着妻子陈爱兰如愿来到了新疆,并在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安家落户。

  和静县位于天山南麓,焉耆盆地西北部。霍拉山和额尔宾山两条东西走向的山脉,把哈尔莫敦镇的辖区夹在了中间,西向的来风可以长驱直入。从哈尔莫敦镇再往西,绿洲骤然间消失,只剩茫茫的沙漠。

  沙河子区域地处风口,七八级大风吹起的黄沙阵,能飞到上百米高。头天还是绿油油的庄稼苗,一夜之间,就让大风刮来的沙子,埋得只剩下一点儿苗尖儿。所以,作物歉收在当地一直是经常发生的事。长期以来,收成只能看老天的脸色。沙害严重了,就收得少。沙害小了,才能多收一些。

  1983年,包产到户后的付志周一家人满心欢喜地在自家40多亩承包地中撒上了小麦种子。但是因为靠近沙漠,剧烈的风沙吹来,庄稼就被埋在了下面。那一年,他家几乎绝收。

  沙河子是一条由山洪冲刷形成的自然河流,流经哈尔莫敦镇的哈尔莫敦村等5个村庄。每年夏季,山区冰雪消融,或者天降雨水之时,沙河子才有水流。其他季节,一直干涸见底。风沙以每年两三米的速度,向东侵蚀着农田和村庄。不仅仅是付志周一家的庄稼收不上来,时间长了以后,整个村子都可能无地可种,也没法住人。

  “沙进人退,地没了,人就得离开这里。要不了多少年,整个村庄都会被沙子吞没。”当时,悲观的村民说。

  “活人不能被沙子欺负死!”1984年春,付志周夫妇从自家麦田边的沙包开始,拉沙、平地、挖坑、栽树。

  细碎的黄沙,涵水性能很低,也几乎不含有机质。连野草都长不了,哪能长树。为了确保树苗成活,夫妇二人赶着毛驴车从10公里外拉土回填在事先挖好的树坑里,再栽树苗。

  毛驴车走平路还行,但走在松软的沙子上,还是很吃力,车子经常陷在沙窝里。无奈之下,付志周又改用牛车来拉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付志周家麦田边的白杨树活了,长高了。有了这层防风林的保护,麦子有收成了。

全家上阵战风沙

  自家的庄稼保住了,付志周并未满足。那些年,哈尔莫敦村也组织村民在自家的地边栽树。但是,孤零零的一排树栽到地边,遮挡作用有限,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只有让远处的沙包上也都长满了树,才能组成森林屏障,把沙子远远地挡在村外,让庄稼年年都有好收成。

  有了地边栽树的经验后,付志周又开始坚持赶着牛车往沙包上进发。

  栽树的地方距家里有六七里路,付志周夫妇早上出门,午饭是咸菜就馒头,天黑透了才往回走。

  “这里的水含碱量大,父母的嘴唇干裂,嗓子就没有好过,与我们说话都是嘶哑着吼,才能听清说的啥。”付志周的次子付国喜回忆。

  村里人从没见过有人在沙包上栽树,觉得栽不活,栽了没用。买树苗、挖引水渠,经济成本那么高,“钱扔到水里还能听个响儿,扔到沙子里连响声都听不到。”村民起初很不理解付志周的做法。

  为了保证树苗成活率,付志周尝试用废旧啤酒瓶来栽树。酒瓶子里装满水,把切成段的树枝插进瓶子内,留一截枝在瓶外,用黄泥土封住瓶口,“种”进沙里。一段时间后,500多个瓶子里栽的枝吐出了新芽。死寂的沙包上第一次有了绿色。

  2003年,和静县出台了防风治沙优惠政策,付志周提出要大规模种树造林。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后,付志周与沙漠决战的底气更足了。他贷款买来推土机、拖拉机,尝试用机械作业代替人工种树。

  之后的每年2月,付志周全家出动,找寻合适的白杨树枝条,拉回后截成短节,培育树苗。“一根杆子上绑上镰刀,仰着头砍树上的枝条,一天下来,脖子感觉都不是自己的了。”付志周的小儿子付温平说。

  在与风沙漫长较量的10多年里,付志周前后换了3头牛。

  近年来,沙河子区域植被覆盖率由最初的3%提高到70%左右,大风天气明显减少。耕地面积由2004年的7000多亩增加到了目前的1.3万亩。

  “风沙小了,辣椒每亩地可以收600多公斤,很挣钱。”村民允启明说。2024年,哈尔莫敦村全村人均纯收入达2.6万元。不仅仅是哈尔莫敦村,整个哈尔莫敦镇的沙尘天气都变少了,可以种的经济作物包括了辣椒、番茄、西瓜等,粮食产量也高了。“他们一家人几十年来坚持栽树,改变了全镇的面貌,所有人都跟着受益。”村民贠学成说。

精神鼓舞后来人

  细碎的沙子漫天飞舞,对人的健康损害很大。常年在沙尘中劳作,孩子们常常听到,收工后的父母咳嗽不止。陈爱兰患上了尘肺病,2020年6月22日被病魔夺走了生命。

  妻子的离世,并没有击退付志周与风沙抗争的信心。“这片沙漠,我跟它死磕到底!哪怕只剩我一个人,我也要让这里变成绿洲!”付志周说。

  村民居麦洪·巴斯提家里有一台推土机,从上世纪80年代起,每年都被付志周叫去平整沙包。“付志周人特别好,自己节俭,请人干活时,工钱却发得高也发得快,村里人都愿意给他家干活。”居麦洪·巴斯提说。

  在付志周的带动下,大量村民主动加入了植树抗沙的行列当中,居麦洪·巴斯提也在沙包上栽种了一片白杨树。和静县根据退耕还林补贴政策,给他家发放了补贴款,还每年免费提供一批树苗并组织党员干部去哈尔莫敦村沙河子区域义务植树。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道34公里长的防风固沙绿色屏障竖立在沙漠上。

  2024年,付志周终因积劳成疾,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已办理了退休手续的付国喜誓言要完成父亲的愿望,栽100万棵树。

  付国喜接过父亲的坎土曼,用推土机平整土地,实施现代技术喷灌树苗。“今春新栽的1.5万株青杨,成活率能达95%。”他说。

  有了白杨树的防护后,付国喜计划在沙河子区域栽一些杏树和枣树,提高防风林自身的经济效益。

  哈尔莫敦村将付志周住过的房屋改造成“付志周道德模范馆”。馆内通过大量图片、文字及实物资料,详细讲述了付志周夫妇在沙漠边缘挥洒汗水、创造绿色奇迹的故事。

  在馆内,记者看到了几架崭新的古筝。从河南赶回新疆为父亲缴纳特殊党费的长子付新禧介绍,那是用兰考泡桐做音板、用哈尔莫敦村的白杨木做骨架制成的,目前已经生产了几百台,今年就能上市。另外,还计划在防风林间种植中药材,用白杨枝制作可降解的花盆,让沙漠产生出更多的效益。

  “为让村民过上好日子,付志周把心血都倾注在治沙造林里。他面对困难不退缩,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美好梦想奋勇前行,他的精神鼓舞着更多人。”哈尔莫敦村村委会主任何其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