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第4版 农业文化遗产返回
保护典范

广东岭南荔枝种植系统(东莞):

一颗莞荔缘何甜蜜千年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董家琛

农民日报 | 2025年04月30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董家琛

  在岭南文人屈大均的笔下,“食香衣果”是广东东莞人的生计方式,其中的“果”,指的便是荔枝。

  东莞荔枝俗称“莞荔”,栽培历史可以追溯至秦汉时期,清朝初期已形成特有的水上荔枝交易市场。新中国成立后,莞荔生产蓬勃发展,一度成为国家出口换汇的重要农产品。时光流转,如今荔枝依旧是东莞亮眼的名片,广东岭南荔枝种植系统(东莞)于2020年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于2025年1月被列入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莞荔缘何甜蜜千年,又为何名扬四海?这座当今制造业名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荔生东莞 种质丰富种植精

  东莞位于中国荔枝栽培最适宜的纬度区间,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现保存有荔枝种质资源超过360份,全市种植的优质荔枝占比超过90%。

  广东岭南荔枝种植系统(东莞)最大特点是在保护传统品种资源的基础上的育种技术创新和传统栽培技术的继承与提升。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省荔枝龙眼产业创新团队综合试验站站长马锞介绍,中心自1990年成立起就一直在收集荔枝种质资源,从中选育优质荔枝品种,同时通过杂交育种的方式进行人工选育,向着错开成熟期和耐储存、保鲜期长的方向选育优质荔枝新品种。

  与此同时,荔枝种植技术也在不断精进。“以嫁接技术为例,之前用来嫁接的枝条只有手指粗,现在采用大枝嫁接的方法,在低位将荔枝枝条锯掉,直接进行嫁接,这样不但能够把树体矮化下来,便于生产管理,而且嫁接后的接穗生长旺、树冠成形快。”马锞说。

  优质荔枝的培育离不开精细的果园管理,对此,荔枝种植户各有妙招。

  莞香荔这一荔枝品种的选育者邝耀祥,小学时就对荔枝兴趣浓厚,如今他扎根在位于大朗镇的50亩荔枝园,每一棵果树都亲自管理。“我们注重传统生态农业技术的继承与发展,比如,直接使用果园里的草和树叶来堆肥,适量养一些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控。”邝耀祥说,“荔枝有‘大小年’,在大年时我会主动剪下部分枝条,让它歇枝,这样小年时就比别人产量高。”

  在大岭山镇无届农场,负责人张志勇使用农业无人机种植管理着1000多亩、1万多株荔枝果树,也一直致力于无人机的推广。今年2月,无人机飞防服务中心落户无届农场,通过引入农业无人机、多光谱遥感监测等智能设备,实现对果树以及土壤性状等的实时预警与监控。张志勇表示,无人机飞防服务中心让农户省时、省力、省心,提高了荔枝生产效率。

  厚街镇新荔荔枝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欧阳容开在自己不断外出学习、引进新技术的同时,也一直坚持为合作社的百余位农户进行技术指导。“我们有一个微信群,从生物防治,到怎样修花修果,再到每个人的具体工作,都会在这个群里进行交流。”欧阳容开说,“我还经常请政府协调外面的技术人员、专家学者等来到我们合作社授课,提高农户的技术水平。”

实“荔”远播 产品多元品质优

  “高端荔枝出东莞”,近年来,东莞以优质荔枝品种为依托,打造高端荔枝区域品牌。荔枝价格提升了,农户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我记得2006年的时候,荔枝卖两块钱一斤,是亏本的。2010年前后,我在东莞荔枝擂台赛上拿了一等奖,随后就在镇上出名了。”有着“果王”之称的果农黄志强回忆道,“2011年我创立了厚街桂冠荔枝专业合作社,也有了自己的包装。曾经客户来买荔枝都是一筐一筐地装走,现在一盒一盒地搬走,荔枝价值有了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这种冰荔,表皮颜色鲜艳,果肉晶莹剔透,面市首年就卖到500元一斤。”

  除了冰荔,观音绿也是东莞荔枝的特优品种。东莞市壹浩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建权介绍,为了保证观音绿产品的品质,工人会对果品进行分级筛选,大果用于鲜果销售,小果则用于制作荔枝深加工产品。“去年,我们建立了智检小站,公司基地、合作社成员及周边果农种植的观音绿,都要通过智检小站检验,确保合格后才能采摘上市。”随着近几年观音绿价格的稳定,公司合作社的果农每年每户增收达到6至8万元。

  荔枝干、荔枝酥、荔枝醋、荔枝曲奇、荔枝腊味……广东岭南荔园发展有限公司开发了几十余款荔枝产品。“这种外形逼真的观音绿荔枝酥,在各大展会上吸引了全国各地及国际友人的注意,许多人都以为是荔枝鲜果。”公司副总经理钟丽燕表示,2024年,岭南荔园带动了樟木头镇荔枝种植户增收约8000万元,解决劳动就业5000多人次。

  蜜蜂是荔枝种植系统不可或缺的生物资源,其授粉能够提高荔枝坐果率。许多荔枝种植户都会在3月和4月荔枝花期时,邀请蜂农免费进场放蜂、采蜜。东莞荔枝蜜酿造技艺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代表性传承人梁伟东说:“我们的荔枝蜜采用独家技术进行低温脱水提纯,保质期能延长到三年,且开水冲泡不会发酸。除传统蜂蜜,我还以蜂蜜代替蔗糖,开发了蜂蜜茶叶、蜜蜂巢蜜饯等系列产品。”

  保鲜问题一直是荔枝行业的痛点难点。“我们今年引进了荔枝冻眠技术,将刚采摘的荔枝进行快速预冷、减菌、包装、速冻锁鲜和冻藏保鲜等操作,这样就算冻一整年,其味道和颜色也不会有显著变化。”东莞市阿吉科技农业有限公司经理钱淑敏说,“今年3月,公司正式获得海关出口基地备案。除鲜荔枝出口外,我们还计划与马来西亚一家罐头企业合作,在荔枝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把鲜荔枝做成罐头。”

美“荔”动人 文旅融合启新篇

  “广东岭南荔枝种植系统(东莞)在固碳释氧、保护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水源涵养、休闲旅游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东莞这座超大城市的绿肺所在。”正如农业农村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赵飞所说,荔枝不仅给东莞带来了经济收益,也具有生态与文化多重功能。

  目前,大岭山、大朗等镇仍保存有数百年树龄的古荔枝树上千棵,至今盛产佳果。大朗镇水平村的古荔公园、厚街镇大迳村的荔枝文化公园、大岭山镇百花洞村的荔枝古树群……一座座荔枝公园不仅是本地居民放松休憩的场所,更成为荔枝文化的载体,促进着农文旅融合发展。同时,东莞市自2011年起持续策划推介荔枝休闲采摘点337个(次),采摘线路10余条(次),吸引各地游客品尝莞荔美味,感受莞荔文化。

  自成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东莞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抓住国潮文化优势,以糯米糍、桂味、观音绿、冰荔、岭丰糯、唐夏红、妃子笑、莞香荔8个莞荔代表品种为基础,创作出“莞荔天团”动漫形象,并围绕“美荔东莞 给荔中国”主题,持续开展东莞荔枝宣传推介和产销对接活动。“莞荔天团”乘着公交、地铁、高铁走出了东莞、走进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土特产”变身“潮文化”,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投身荔枝产业。2022年,“95后”大学毕业生陈集良与两位好友一拍即合,辞去工作,接手了父亲的家庭农场。300亩的种植基地上,3名年轻人使用无人机、喷淋系统进行荔枝种植,研究矮化荔枝方法,培育新品种荔枝……“我们在新媒体领域持续探索,目前的短视频主要记录在果园的日常工作生活,以吸引客户。我们希望以后能够跳出农业生产,聚焦农村这片更广阔的领域,通过拍摄农村美食、乡村走秀等题材,不仅推广我们的果园,也推广我们的农村。”陈集良说。

  “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荔枝种质资源的保护和传承,还能增强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消费群体关注东莞荔枝,为农民的丰产增收增色,为乡村的富民兴村添光。”东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东莞将大力推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围绕打好产业、市场、科技、文化“四张牌”,以顺利完成国家级荔枝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为契机,着力推动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发展与保护融合推进。

  面对竞争激烈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赛道,赵飞为广东岭南荔枝种植系统(东莞)申遗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充分认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与规范,建立农业文化遗产核心保护要素档案;二是与广州市增城区、茂名市合作,利用各自优势,形成强大合力,走联合申报之路;三是持续推进新品种选育,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提升荔枝综合经济收益,当好荔枝产业精细化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