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作为中国传统名花之一,在中华文化中象征美好、高洁,自古以来深受广大文人墨客喜爱,享有“国兰”之美誉,一直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的重要载体之一。明代文学家陶望龄的《养兰说》中首句就曾提到,兰花属“闽产者贵”。
在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台湾农民创业园(以下简称“清流台创园”),人们谈到兰花就自然而然地谈到台湾花农吴森源。作为森源兰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吴森源深耕兰花产业三十余年,不仅致力于将国兰育种技术推向国际舞台,更以创新精神与实干情怀,不断为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努力耕耘。
来自台湾苗栗县的吴森源,年轻时曾是一名杂志社记者,因编辑撰写兰花相关的书籍而与兰花结缘。他敏锐捕捉到兰花产业的潜力,毅然辞职投身花卉产业。早在1999年,吴森源来到广东翁源与朋友合作种兰养兰,开启了大陆创业之旅。
2009年,他赴福建清流考察,发现这里的气候适宜,森林覆盖率极高。“清流的自然条件绝佳,最热的建兰、墨兰可以种,最冷的蕙兰、高山春兰也可以种。空气、水质也都很好。”吴森源说。
良好的种植环境和大陆市场的无限潜力让吴森源决心扎根福建。“来到清流的前12年,我平均每年投入500万元建设高标准温室大棚,总共投入大约6000万元。”他说,“投资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虽然大陆有不少地方都可以种植兰花,但从人和方面来看,清流目前是我在大陆最好的选项。”
据吴森源介绍,国兰的育种、组培、栽种投入高,回报周期慢,既需要好的生态环境,也需要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清流台创园正符合这些要求。“例如项目资金、贷款等方面,只要找到清流台创园管委会,他们都会立刻帮我解决。”他对记者说。
凭借清流台创园的政策支持,吴森源迅速建成亚洲最大的国兰组培中心,年培育新品系达两三千种,年组培能力突破600万株。
国兰从品种选育到形成成品花,约需10年时间。运气好,第一代杂交就能选出好品种,再切芽组织培养,5年后才有一定量的苗,再到成品开花又需要5年,前后共计20年才有收获。若运气不好,再杂交一代,又要多加10年。一旦成功,便能迅速规模化生产抢占市场先机。
吴森源坦言:“不改变就会被淘汰,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改变,你才能永远拥有这个市场,拥有制高点。”
为创新国兰品种,吴森源将科技研发视为企业核心,每年投入企业总收入的七成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他首创的“洗衣式”兰花组培新模式,一改传统的一道浸泡方式为多道工序清洗,母本受损程度大幅下降,将切芽成功率由不足10%提升到80%左右,遥遥领先于同行业水平。这一技术的突破不仅降低生产成本,更使清流成为海峡两岸最大的国兰繁育基地,带动当地多家企业加入兰花产业链。
对兰花而言,“第一产业”是种苗繁育,边种植边销售;“第二产业”是组培量产,将兰花作为商品出售;“第三产业”则可以制作兰花香精、兰花茶、兰花酒、兰花泡菜、兰花药膳等系列衍生产品。
已经在大陆发展20多年的吴森源见证着市场的不断变化。“从最初的‘一产’‘二产’,到现在我正在筹备新公司,准备回清流继续发展‘第三产业’。”他说,“目前筹备工作已在进行,去年在台湾已培育300多个兰花新品种,今年计划重新出发,一年之内希望扩张十倍。”这位年过六旬的“兰花匠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种植兰花可以陶冶情操,每次心里烦闷时,到兰院走一走,回来后心情就不一样了。”纵然事业几经起伏,这份心底的热爱始终支撑吴森源与兰花为伴。多年来,他积极吸纳大陆科研团队,培养本地农户参与研发,形成“台湾经验+大陆实践”的融合模式。清流县政府为其提供土地租金补贴、基础设施支持,并协助对接电商平台,拓展销售网络。
未来,海外市场也是吴森源希望拓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他曾利用最受西方欢迎的洋兰品种——大花蕙兰与各种国兰杂交,创作出的新品种不但保留了国兰的芬芳,并且花朵大小是原国兰的三倍,令许多外国客商赞不绝口。
“我曾做过实验,我的兰花品种从花杆上切下来插瓶一个多月都不会凋谢,这就具备了长途运输的条件。”吴森源说,“兰花在欧美市场的表现一直都很好,如今物流空运发达,让鲜切兰花行销全球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