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里,绿油油的菠菜被一双布满茧子的手轻轻摘下。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桐城镇邱村村民郭爱仙弓着腰,将带着泥土的蔬菜码进筐里。今年2月,她所在的口福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为闻喜营养餐食材供应商闻喜县乐苗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苗公司”)的直采基地,这里的蔬菜将出现在闻喜52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餐桌上。
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望着陆续送到仓库的蔬菜,口福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谢晓奇展示起手机屏幕上的订单——今日需配送上海青、菠菜、白菜等2000多斤。“以前种菜像‘押宝’,现在公司要啥农户就种啥,不愁卖!”谢晓奇笑着说,“而且在订单农业的形式下,从播种、施肥到病虫害防治等各环节都有一套标准,农产品质量也提升了。”
“农户凌晨四五点开始采摘,我们9点前必须送到公司。”合作社工作人员贾马义发动货车时,阳光已透过薄雾大方洒下。与此同时,包括闻喜当地4家合作社在内的30多家供应商也正从四面八方将60多种食材送到乐苗公司的仓库外。在那里,仓库管理员董英杰等人正手持验收单,目光如炬。
“生菜要求无黄叶、无破叶、无裂痕、无腐烂、无病虫害等伤害;新鲜瘦肉必须去油、无瘀血、弹性好、无伤斑等。”在董英杰的身后,一批批刚送来的食材正在接受严格检测——分拣员按细致的感官标准进行初筛,随后,食安专员姚晓金等人将样本送入检测室。
在近两个小时的检测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残留将无所遁形,72小时留样柜则会为每批食材“留底为证”。“所有食材都要留样,万一出现问题可以追溯。”姚晓金说,此前,一批从农贸市场采购的茄子因吡虫啉超标,在这里被拦截,上报后,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将商家的这批货进行了销毁。
董英杰介绍,若同一供应商的单品出现3次质量问题,该品类将被取消供货资格。“运行三个月,还没出现过这种情况。从批发市场采购就像‘开盲盒’,而从本地合作社直采食材,从育苗到采收全程可控,食材新鲜度和农残达标率大幅提高。”乐苗公司采购专员张毅说。
脱外衣、洗手、穿洁净服、手消毒、从鞋靴消毒池走过、通过风淋室……完成一系列流程后,李铁峰等人依次进入净菜加工车间。在乐苗公司,生产部每天下午1点上班,处理的食材对应次日订单。
在蔬菜车间前处理岗上,李铁峰负责对蔬菜去头、去尾、摘黄叶。随后,26岁的赵梦泽将这些经过3次浸泡、1次气泡清洗后的蔬菜搬上流水线。这个活儿对力气要求高,所以主要由男工承担。经过甩干、切割的蔬菜来到分装台前,在那里,秦阿丽负责分装称重。大家常夸她的手“够准”,这不但能提高分装效率还能降低食材损坏率。另一边的肉类车间里,负责净肉加工的朱献忠将鲜肉清洗、切片、切丝。红色筐装生肉、白色筐装净肉,避免交叉污染。车间温度始终维持在13℃以下,所有周转筐每日清洗、消毒、晾晒。在非生产日,生产主管翟辉辉还会仔细检查每一台机器的卫生情况。
从加工车间出来的每一包净菜,包装上都带有二维码溯源标签,扫码即能显示重量、加工时间和建议使用时间。“这都是要给学生吃的食物,马虎不得!我们都是定人定岗,一旦出现问题,方便及时追责。”翟辉辉说。
凌晨2点,乐苗公司的仓库外,司机们陆续到岗,给车辆“打冷”,保证车厢达到适合运输生鲜产品的温度环境。凌晨3点,完成装货后,10辆冷链车依次启动引擎,确保中午11点前将食材送达全县所有学校。
其中,司机张聪聪驾驶的冷链车将沿着最远的线路,途经7所学校,一路驶向石门乡——在那里,有一个离县城40公里的教学点。“从配送成本上来说,肯定不划算,但县财政出资补贴配送费后,我们做到了统一加工、统一配送、统一食谱‘一个都不能少’。”闻喜县教育体育局后勤监管股负责人杨辉说。
在7个小时左右的配送过程中,监控探头注视着司机们的每一个动作——禁止抽烟、全程工装、到校打卡。“我们要保证食品在车上不出问题,同时,定位系统也会实时显示司机的行驶路线,保证按时到达路线上的每一个学校。”张毅说。
早上7点,司机孙宾宾将食材配送到闻喜东镇春元小学。“净菜土豆块67.2斤、西芹段38.4斤、鸡肉块76.8斤……”后勤主任张胜武打开手机小程序,这是他之前按照营养师制定的食谱为今日午餐下单的食材。他说:“有了统一供应商后,现在我不需要每天一早跑批发市场比价、采购,食材成本下降的同时安全更有保证了。”
食堂旁,一间摆满仪器的小屋内,驻校食品快检员孙蕊对这批食材进行了检测,只有经过食材供应公司、学校双重检测均合格的食材才能进入学校食堂。
上午10点,食堂厨房内,厨师龚树鑫将净菜包一一拆封。在灶台燃起的火焰中,杏鲍菇炖鸡块的香气渐渐弥漫。
杨辉介绍,此前,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过程中,闻喜为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学生及在校就餐学生选择的是“学生纯奶+品牌肉类+核桃仁+原味果干或时令水果”的供应模式。今年,当地改变供应模式为:提供一个完整的午餐(热食),保障一荤一素一汤一主食,管饱管够。
春元小学食堂的电子屏幕显示着当日午餐菜单:杏鲍菇炖鸡块、西芹炒腐竹、银耳汤、馒头。这份菜单由乐苗食品集团的营养师团队制定——他们根据当地饮食习惯和学生日常营养需求,每周提前设计菜谱,并且确保菜品三周不重样。“像这道叫‘一面情深’的菜就是具有山西特色的风味菜肴,它是由胡萝卜丝蒸制而成的。”营养师刘瑶说。
下课铃声响起,春元小学的485名学生有序进入食堂吃饭。这里可同时容纳500人就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固定座位。餐桌上,食堂工作人员将已经装满菜的碗摆放好。
“两个字,好吃!”王玥珺是六年级学生,说起学校的饭菜,她诚恳地说,“我尤其喜欢这周三的鱼香肉丝!”根据多项研究数据,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后,我国农村学生的身高显著增加。12岁的王玥珺身高1米65,与她同年级的一位同学甚至长到了1米85。
10岁的孙若涵家住东镇镇河尔头村,平时要坐校车上学,如果回家吃饭会很不方便。她的妈妈宋丽娟曾作为家长代表到校陪餐,她说:“孩子在家吃饭的话,老人精力有限,变着花样买菜很麻烦,也不舍得花那么多钱,基本上就是煮些汤面,下午接着吃中午剩菜的情况也很常见,根本没法做到像学校食堂这样营养均衡。”
在大部分学生都埋头进餐之时,张胜武注意到一位瘦小的学生放着旁边满满一碗的菜不吃,却捧着一只空碗发呆。“你怎么不吃菜,这些菜你都不喜欢吃吗,你想吃啥?”他问。才读一年级的小女孩答:“我想吃方便面。”原来,这位学生的父母均在晋中市榆次区上班,平时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的她在家老吃方便面。“你还要长身体,不吃菜不行,土豆你爱不爱吃?”张胜武问。小女孩点点头后,张胜武将杏鲍菇炖鸡块里的土豆多舀了一些给她,孩子终于吃了起来。“从今天开始一定要好好吃饭啊!”张胜武嘱咐道。
教育体育局后勤监管股的电脑屏幕上,工作人员正用全链条数据自动化系统,认真核对学校下单、采购进货、学校交付等数据。
“每个月都是学生先就餐,之后家长将餐费打入专户。”杨辉介绍,“5元财政补贴全额用于营养午餐的食材采购,其中3.71元买净菜包,1.29元购米面粮油等。采购结算、发票明细等均由平台自动生成,杜绝人为篡改数据,票据不合规等因素,解决学校采购可能出现的膳食经费腐败等问题。”
在侯村镇侯村小学,家长们算过一笔账:去年,孩子在学校吃一日三餐,日均花费八九块钱,今年财政补贴的5元直接用于午餐后,每天的平均餐费只要5块多钱。“5块钱在我们当地餐馆买一碗面都不够,而孩子在学校一天能吃上七八样食材,在家里都吃不到这么好的。”家长康锐锐说。
66岁的杨克勤在村中务农,他10岁的孙子杨钧清在侯村小学读四年级。“以前可能还说农村孩子吃得不如城里孩子好,现在农村学校跟县城里的学校吃的是一样的,没区别了!”对此,他感到很欣慰。
而在这所仅剩140名学生的乡村小学,让校长赵智玲感慨的是,自从今年午餐保障实施以来,学校的口碑和形象都好了一些。“家长们反映饭菜越来越好,价格越来越低,我觉得生源都能稳固一点。”她说。
从2018年试点到2025年全覆盖,“5元营养餐”改变的不只是农村学生的一顿午饭。“虽然只有午饭属于营养餐补贴范畴,但在规范化、制度化的流程下,各学校的早饭和晚饭的标准也一并提升了。”杨辉说。
“希望现在的供餐水准和用心程度能够一直保持下去。”当杨克勤表达了他的心愿时,杨辉解释道,“为了用5块钱给学生提供一顿营养均衡又丰富的午餐,当初我们在招募供应商时,就要求他们向学校的供货价格要低于市场价,最后的定价是8.95折,就是1元钱的食材,学校只掏0.895元。像乐苗公司这样的供应商通过大宗采购和基地直采,去掉中间环节,也能降低成本,所以这一模式是可持续的。而且我们通过县级资金解决了营养餐的配送和食堂从业人员的工资等问题。”
当夜幕再次降临,一辆辆冷链车的尾灯划过涑水河谷。几个小时后,郭爱仙的生菜即将播种,而张胜武会继续关注那个曾想吃泡面的留守儿童有没有好好吃饭。这场始于一顿5元营养餐的24小时奔赴,正在续写更长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