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第5版 社会保障返回
教育启航

让每一口饭都吃出“公平的味道”

朱凌青

农民日报 | 2025年04月28日 朱凌青

  每天中午,当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东镇春元小学的食堂飘出饭菜香气时,485个孩子碗里盛着的不仅是热乎乎的饭菜,更是来自国家的一份沉甸甸的承诺。从2011年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至今,这项国家层面的工程已让3000多万农村学生告别了“咸菜拌饭”的日子。

  如今十几年过去,有人觉得现在农村生活条件普遍提升了,营养餐是不是到了该“退场”的时候?但现实是,城乡发展的结构性差距依然存在,在农村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尤其如此;这顿饭的意义也不仅局限于“吃饱饭”的问题,更关乎教育公平的底线、乡村振兴的支点等更宏大的命题。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父母外出务工带来的不仅是亲情缺位,家庭营养照护上的空白往往来得更加直接。当爷爷奶奶的“老三样”,遇上学校的“一荤一素一汤”,孩子们改变的不仅仅是身高体重,更是在粗放喂养与现代健康理念之间搭建桥梁;这种认知层面的影响可能会波及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因此,一顿营养餐除了带给孩子们健康的体魄、温情的童年记忆,更让他们懂得食物多样化的意义,学会珍惜一粥一饭的价值——这些远比从课本上的“营养金字塔”来得更加生动。

  因此,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仍需“行稳致远”,仍需将其作为体现社会公平、城乡公平的重要手段,去创造更大价值。具体来看,未来应在让孩子们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长久三个层面发力,进一步筑牢食品安全、资金规范、长效运行三重防线。

  首先,要提升“一菜一饭”的质量标准。当前我国农村学校供餐模式已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但食材源头分散、检测能力薄弱等问题依然存在。食品安全是营养改善计划的底线,必须构建覆盖生产、流通、加工、配送的全链条管控体系。可借鉴现代农业的标准化思维,推动营养餐食材供应基地化、生产标准化。

  其次,要保障营养改善计划的资金安全。最近曝光的赵孟锁案,就给农村营养餐资金安全敲响警钟——其担任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第二中学校长期间,截留、套取、挤占的食材费高达420多万元,当食堂账本成了“私人账本”,当监管者变成“分赃者”,再好的政策也会沦为“唐僧肉”。

  显然,资金规范使用不能只靠文件传达,更要让每一笔采购可追溯、每一分支出可核查、每一次违规必严惩。闻喜县实行家长扫码直付食堂专户,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构建了“1+4+N”智慧监管体系,用“制度+科技”的复合监管体系破解资金监管难题。当前全国营养餐年度资金规模超300亿元,但部分地区仍存在挤占挪用、虚报套取等风险。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监管平台,贯通财政、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实现资金拨付、食材采购、成本核算的全程留痕。同时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食材价格、供餐成本进行动态评估,防止“低价中标”导致质量滑坡。更为关键的是完善群众监督机制,如开通家长端App实时查看采购明细、检测报告,让餐费化作看得见的信任。

  最后,要确保营养改善计划的可持续性。这也考验着基层政府的系统思维。闻喜县将配送费、学校厨师工资纳入财政保障,校园餐供应商与当地合作社建立直采合作;云梦县建立食材价格波动平台预警机制,这些创新实质上都是在重构政府、企业、社会的责任分担机制。

  要让营养餐不变成“一阵风”,可探索“财政保基本、市场提质量、社会献爱心”的共治模式。一方面建立营养餐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另一方面引导大型食品企业通过微利运营参与供餐服务,支持电商平台开设“乡村振兴营养专区”;更重要的是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如设立营养改善公益基金,鼓励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共建“营养厨房”。当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社会“温暖之手”协同发力,营养改善计划才能真正成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