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力加强小麦赤霉病防控,减少流行风险,筑牢夏粮稳产保供基础,连日来安徽省合肥市持续加大防控力度。在麦田上,一架架植保无人机正在抢抓时间进行小麦喷防作业,伴随着机器轰鸣声,防治药液如“及时雨”均匀喷洒向麦苗……
打出保障“组合拳”
“防治小麦赤霉病必须主动出击,做到关口前移、科学防控、精准施策、见花打药,保证防控质量,对此,我们提前研判和部署,各项防治工作已经做足了准备。”合肥市农业经济技术服务管理总站站长戚传勇研究员向记者介绍。
合肥市农业农村局坚持把防灾夺丰收、强化当前小麦赤霉病防控作为稳粮增产的重要措施,不仅制定了针对本地特点的《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发生趋势及防控技术意见》等技术防控措施,还在组织实施防治上,不断健全“测报—分析—研判—预警—防控”闭环式“周监测”研判机制,并积极实施“技术指导+防治监管+专家到田+服务主体+日调度”五位一体病虫害防治提效等综合措施,精准施策、多向发力,落实技术到田、农资到户、服务到点,打出保障夏粮夺丰收的“组合拳”。
防治的基础在田,来自田间地头的第一手苗情,决定防治效果。为此,合肥市健全贯通由点到面的“村(种粮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观察+乡(镇)普查+县(区)监测+市研判”防控预警机制。
“我们在全市设立了25个病虫害基层测报点、17个市县共建测报点,每周汇总分析各地小麦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时掌握田间病虫害发生实况。在关键节点组织全市植保技术人员进行会商研判,发布病虫情报,科学指导防治,也为政府领导正确部署提供技术支撑。”合肥市农业经济技术服务管理总站植保站站长曹超杰说,“针对小麦赤霉病,我们对‘窗口期’防控情况开展日调度,对防治进度、落实资金、要素投入等关键信息做到心中有数。”目前,合肥市已开展适期防治面积96.15万亩次。
“把脉开方”助防治
防治不迷茫,专家当“导航”。在肥西县花岗镇种粮大户周俞胜的小麦地里,合肥市农业专家、农技人员正在仔细查看小麦生长状况及病虫害发生情况。“去冬高温少雨,导致部分麦田墒情不足。”合肥市小麦种植专家工作室首席专家、安徽农业大学张文静教授与周俞胜交流,“你可以在上午9点左右观察,如果麦苗出现叶片卷曲,且土壤开裂时,就需要及时灌水。一定要浅水沟灌,水不能上畦面。另外,你家的麦子属于稻茬麦,播种时会经常出现晚播、田间潮湿、土壤黏重、播种量大等情况,如果选择好的品种适期播种、排水降渍、减少播量,再多花点精力,做好病虫综合防控等管理措施,亩产增加50公斤是很容易实现的。”张文静教授指点得很详尽。
“经常有专家到田里把脉问诊、对症开方,有什么搞不定的问题,我就直接问他们,田间管理越来越规范了,不仅节约了成本,还能提高产量、增加效益。”周俞胜说。
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控以来,合肥市组织了695名市、县、乡三级农技人员,50名农业技术专家和5个首席专家工作室团队,成立了34个专家指导组深入防治一线,面对面把防治技术指导和服务送到农民手中。
防控作业更高效
“赤霉病防控要落实‘两保两控’策略,即控流行、控毒素、保产量、保品质,选用防效好、毒素控制作用强的药剂是关键。”合肥市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专家工作室首席专家、安徽农业大学陈莉教授说。
为让农户们用对药、用好药,全市已招标采购了丙硫菌唑、丙硫菌唑·戊唑醇等高效对症药剂50.61吨。同时,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把喷防服务覆盖到小农户。
在长丰县罗塘乡的田间地头,绿油油的小麦长势正旺,种植户窦家友一大早便来到现场,等着无人机到自家田地开展作业。“我今年种了30多亩小麦,飞防组织给附近大户打药,把我家的地也一起打了,药是政府提供的,省时省工,钱也省了。”窦家友开心地说。
小农户往往只有几亩到几十亩的田块,购买植保无人机的成本投入高,使用频次低,而且飞防组织一般单独给小农户提供防治服务积极性不高。如何服务小农户?合肥市推广“以大带小”防控模式,让飞防组织在为种植大户喷防时,为周边小农户开展代防代治,有效破解了小农户“谁来防、谁来服务”的难题。“小农户不花一分钱!农药是政府集中采购的,防治服务费也是政府统一补贴给飞防组织;飞防组织服务更连片、操作更方便,服务面积增加了,领到的补贴也更多了。这种模式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小农户的植保服务需求,也确保赤霉病防治工作能做到不留死角、不漏一田。”长丰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书记王传芹介绍。
用好新质生产力,让喷防设备“插上翅膀”,大大提高了防治时效。植保无人机等现代化植保机械已在合肥市广泛应用。“过去打药是个难题,靠人工,一天才能打十几亩地,容易错过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时间,如今用上植保无人机,100亩地半小时不到就能完成,不会耽误农时。而且无人机能喷药能施肥,省时省力,政府还给补贴。”2024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肥西县双全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何从金说。
在推广无人机等现代化农机装备的同时,积极普及智能化监测装置,防治“更加智慧”。在庐江县同大镇,庐江县农技推广中心韦刚研究员正在查看“黄将军”小麦赤霉病监测仪的运行情况。“这是我县今年新投放的设备,它主要是依据小麦抽穗期间的气象因子、初始菌源量、小麦抽穗始期、品种开花期值等自动给出蜡熟期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对我们测报工作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韦刚介绍。
服务质量同样要监管到位。“虽然无人机可以解放双手,但在统防统治作业的过程中,存在标准参差不齐等问题,影响植保作业质量,必须要做好防治作业监管工作。”曹超杰说。近年来,合肥市将飞防组织和机手接入安徽省植保无人飞机防治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管理平台,实行第三方监管,对无人机作业轨迹、飞行高度、药剂浓度等科学评判,确保小麦赤霉病防控效果。“我们早就注册了飞防监管平台,能够及时查看合格作业面积,发现问题也可以及时调整,心里更有底了!”肥西县孔勇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孔勇说。
目前,合肥市小麦赤霉病防控各项工作正不断“刷新进度条”,共投入小麦赤霉病防控补助资金3268.3万元,2360台/套现代化植保机械、554个统防统治服务组织、1792台飞防无人机、568台大中型机械化喷防设施、23台监测设施正在全力为夏粮增收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