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在湛江市广东海洋大学礼堂里,随着志愿者带领全场发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中华白海豚,我们在行动……”的倡议,以“守护海洋精灵、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活动拉开序幕。
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旗舰物种,也是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常见于我国长江口以南的河口海域,具有重要的生态、科研和文化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海洋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围填海工程不断增多,受频密的海上船只航行、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不断缩小,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物种延续面临严峻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华白海豚、改善白海豚的栖息地,2017年12月5日,我国启动了《中华白海豚保护行动计划(2017—2026年)》,并成立了中华白海豚保护联盟(以下简称“保护联盟”)。
该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到2021年重点区域中华白海豚种群的衰退趋势要得到有效遏制,70%的中华白海豚重要分布区域得到有效保护;到2026年,我国中华白海豚要得到切实保护,90%以上的中华白海豚重要分布区域得到有效保护。该行动计划是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全面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以及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有关要求,由原农业部制定。同时在原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的支持下,由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发起成立了保护联盟。
“行动计划的启动和保护联盟的成立,是中华白海豚保护工作的一项重大突破,也是我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会长李彦亮表示,成立保护联盟是实现目标的一个重要抓手。保护联盟作为政府、研究机构和社会各界力量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中华白海豚保护工作,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中华白海豚保护工作,健全中华白海豚的保护网络。
2018年5月8日,首届全国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活动在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钢琴码头广场和广东省珠海市长隆中华白海豚科普教育基地隆重举行。传说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是妈祖的生日,中华白海豚又被渔民誉为“妈祖鱼”。从那时起,保护联盟确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为“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这也是国内首届专门以中华白海豚命名的宣传日活动。
此后,每年“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活动都如期举行,厦门、珠海、汕头等地都承办过主会场活动。活动围绕“呵护中华白海豚、维护生物多样性”“认识中华白海豚、保护海洋大熊猫”“守护海洋精灵、建设美丽中国”等多个主题开展。每年的保护宣传日当天,除了主会场的宣传活动外,全国50多家保护联盟成员单位也都纷纷组织科普讲座、物种保护研学、珍稀海洋动物模型及照片展、中小学生征文和绘画展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即便是新冠疫情肆虐期间也从没有间断。
今年的活动中,参与者和志愿者还来到湛江东海岛海豚湾的海滩上,大家手持垃圾袋和夹子,沿着海岸线认真清理垃圾,携手开展了净滩行动。在随后有社会各界参与的放流活动中,共投放了658万尾(粒)各类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不仅为本届全国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扩大了宣传效果,也实实在在丰富了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的生物多样性。
今年的活动期间,已经更名为中华白海豚保护联合机制的保护联盟组织各个成员单位,分别在汕头南澳岛、广东江门、广西合浦等各自所在的城市举办了科普进校园、中华白海豚科学大讲堂、中华白海豚标本实物展览展示、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活动。
“根据最新的科研监测数据,我国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稳定在5000头左右。”农业农村部渔政保障中心副主任郭云峰表示,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国中华白海豚野外种群在珠江口区域等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宣传活动已经连续举行了8届,经过持续的宣传推动,社会公众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更加深入人心。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特别是保护中华白海豚这样的旗舰物种,已经从当初的目标口号潜移默化成更多人的自觉行动。”李彦亮表示,通过持续举办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活动,不仅加深了公众对中华白海豚及其生存环境的了解,也为推动海洋生态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人能够加入保护中华白海豚的行列,共同守护这片美丽的海洋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