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藻类资源极其丰富,既包含长度可达上百米的巨藻,也包含餐桌上常见的海带和紫菜,还包含漂浮在每一滴海水中的微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藻类资源的开发利用正在加快。近期,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利用藻类基因,研发出纳米级超声造影剂,使其具有替代传统医学超声造影剂的潜力。
众所周知,超声检查已经是一种常见的医学诊疗技术,可以利用声波生成生物体内结构的图像,当普通的超声图像不能够清晰反映出病灶的具体位置及影像,就需要借助超声造影剂,来增强超声图片对比度,达到更好的成像效果。临床上使用的造影剂是一种包含微小气泡的液体,大多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目前主要依赖国外进口。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利用部分藻类可以漂浮的特性,将控制藻细胞漂浮的气囊提取出来,进行合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改造,再将其植入大肠杆菌等不同的底盘细胞中,让底盘细胞具备漂浮特性,从而研发出一种全新的超声造影剂。
据了解,相比于传统超声造影剂,这种藻类超声造影剂中的气囊尺寸更小,直径最小可达40~50纳米,可以在血管里自由流动,进入到传统造影剂不能达到的地方。遇到超声波时,纳米气囊中的气体会产生强回声,像夜光小球一样在超声图像中“亮起来”,从而帮助医生更好地发现病灶。
目前,这种纳米级超声造影剂即将进入成果转化阶段,通过这种全新的生物制造方式,科研人员将更快、更低成本地生产出医用造影剂,为人们的生命健康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