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4日
第5版 文化大院返回
世界读书日;文化沙龙

 

让乡村弥漫“书卷气”

杨钰莹

农民日报 | 2025年04月24日 杨钰莹

  又是一年读书日。当城市里的书店、图书馆纷纷借读书日的契机开展各类讲座与活动时,在广袤农村地区推广阅读同样十分必要,是传承乡村文脉、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应然之举。

  村民精神文化世界因阅读而充实。前段时间,“沂蒙二姐”诗作中扑面而来的灵气打动了无数网友。“二姐”本人坦言,写诗离不开她日常的读书积累。杂志、文学名著,或是刚上架的新书,她总要拿来品读,并汲取养分。“田鼠大婶”裴爱民,将内心想法都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并付梓成书;在北京朝阳区金盏乡皮村,村民们白天是工人,晚上是散文家、诗人,用诗行温暖着城市的“钢筋水泥”和内心的文学梦想。

  乡村文明风尚因阅读而焕彩。近年来,一座座兼具内涵与颜值的乡村图书馆、乡村书局成为村民“家门口”的“精神高地”。从其发挥的作用来看:其一,作为公共文化空间,乡村书屋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提升村民职业技能,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比如贵州黔东南黎平县永从镇,打造“鼓楼式书屋”“戏台式书屋”等特色阅读空间,邀请歌师、绣娘为村民教授侗歌演唱、蓝靛染技艺,邀请农技专家开设“田间课堂”等。其二,作为乡村的一张文化名片,若干个开在乡村里的书店,比如安徽黟县碧山村碧山书局、浙江丽水陈家铺村先锋书店等,成为带动当地文旅发展的新“引擎”。

  仓廪足而知礼节,乡村文化人与乡村书店蓬勃涌现的背后有多方面原因:一是随着物质生活改善、教育水平提升,村民既实现了“家中有余粮”的物质丰裕,也拥有了“生活有余闲”的精神留白,于是追求“诗与远方”的人文理想便自然萌发。二是受益于科技发展,有声读物、读书App等阅读方式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阻隔,城乡公共文化资源互联互通、协同共享,让文化资源可以第一时间直达基层,村民由此培育起阅读兴趣,丰盈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在城乡融合的进程中,乡村作为城市人们“精神故乡”的文旅价值被看见。游客对乡村文化体验的需求,催生了集阅读、社交、文创于一体的新型“网红”书店,这些文化空间既成为村民精神生活的栖息地,也搭建起城乡文化交融的桥梁。

  当乡村的留守儿童们能放下手机,在村里的图书室耐着性子读本书,当城市的人们穿梭于城乡之间,在村里“放空”……推广乡村阅读,不仅使得知识与思想在乡土大地自由流动,丰饶村民的生活日常,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的必要之举,需要实实在在的投入和多方协同发力。首先,政府部门应持续加大政策倾斜与资金投入,完善乡村阅读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运营管理,探索能确保书屋长效运转的创新机制。其次,要强化内容供给的精准性与适配性。根据村民实际需求,针对性配备农业技术、健康养生、儿童绘本等。同时,需创新阅读推广形式。组织开展“乡村读书节”“田间故事会”等特色活动,邀请本土作家、文化名人开展分享交流,或者鼓励村民自发组建阅读群,依托数字技术开发方言有声书、短视频阅读课程等,降低阅读门槛,从而提升村民参与感。

  最是文化能致远。期待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乡村能以文化为犁,深耕出承载诗意与希望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