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4日
第5版 文化大院返回
世界读书日

“山味书屋”不打烊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毛晓雅 见习记者 周桐

农民日报 | 2025年04月24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毛晓雅 见习记者 周桐

  

  高宏远和孩子们的合影。 受访者供图

  “三年时光,我将一间土坯房、一间猪圈和一片荒地,亲手改造成了如今的书香天地。‘山味书屋’24小时开放,几乎从不关门,书籍免费借阅,无须登记。我希望这些书能像漂流瓶一样,传递到更多人的手中。”在巍峨的大别山深处,家住河南罗山县高寨村的乡村教师高宏远满怀热情地介绍着他的书屋。

  为何要在深山之中建起这三间书屋?“山味书屋”何以能长久运营?书屋不打烊、不上锁,不怕书被偷吗?从罗山县城朝东走6公里,沿途群山连绵,竹林静谧,鸟鸣声声,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画中。赫然间,一处林间小院映入眼帘。门口竹篱笆栅栏旁的高大枣树上,挂着一块牌匾,上面用石头钉出了“山味书屋”四个大字,招呼着人们走进这个如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般的神秘角落。

年少时的梦想

  走进“山味书屋”,一股木香混着泥土的气息扑鼻而来。土坯墙上挂着几幅毛笔字,墙侧木梁书架上摆放着满满当当的书籍。几张学校食堂的二手桌子摆放在屋子正中,孩子们靠着椅背认真阅读着。这样的场景让人不由得联想起诗人刘禹锡曾说过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起为何要从2020年开始在大山里修建这三间书屋,高宏远打开了话匣子。“我16岁在信阳师范学院读书时,图书馆有严格的借阅规定,那时我就萌生了一个梦想——开一间没有限制的书屋,让书籍自由流动。”他笑着说道,“后来我成了罗山县潘新中学的一名教师,身份的转变让我更想为家乡的孩子们做点什么,让他们通过书籍看到更广阔的世界。”高宏远的语气中充满了坚定。

  “后来到了高寨村,我把姐姐家的老房子买了下来,照着网上的教程一点点搭建书屋。那段时间,我常常忙得忘记吃饭,等到第一间书屋建成时,竟然瘦了30斤。”说到这里,高宏远笑了起来,笑容中带着几分对那段忙碌时光的怀念。

  “山味书屋”这个名字,让人不禁联想到鲁迅笔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实,这名字背后也藏着高宏远的“巧思”。“院子后面刚好有两棵100多岁的枣树,和鲁迅先生文章中写的情景很像。”高宏远笑着解释道,“再加上建书屋的理念是利用山里的原材料,通过旧物改造,尽量不破坏当地的生态机理,所以我就起了‘山味书屋’这个名字。”

  起初,“山味书屋”里的1000本图书全是高宏远的私藏,渐渐地,潘新中学的老师们无偿捐赠了3000本图书。再后来,随着书屋的故事被越来越多人知晓,许多陌生人主动联系高宏远,捐赠书籍或物件。如今,山味书屋已经珍藏了1.3万余本图书,每一本都像一颗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

“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

  24小时不打烊,“山味书屋”何以长久运营?高嘉倪是书屋建成后的第一位小读者。五年前,她还是个小学生,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名初三的学生了。“爸爸妈妈不能经常陪在我身边,这里就像我的另一个家。”她一边整理着书架上的图书,一边轻声说,“附近四个镇上的小伙伴都会来这里看书,到了寒暑假,我们会轮流当‘小馆长’,每人负责一周,整理图书、打扫卫生,把书屋打理好。”

  因为书屋几乎从不关门,高宏远在授课之余也会抽空回来看看。但他总是笑着说:“孩子们才是书屋的主人,我只是个跑腿的,为他们服务。我和孩子们保持5米的距离,尽量不打扰他们。”

  今年春节,9岁的马承远跟随父母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回到了老家罗山县。当他第一次走进“山味书屋”时,便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甚至主动要求当一周的“小馆长”。“这是我见过最棒的书屋之一。”他认真地说。

  爱看书的孩子们络绎不绝。邻近的董桥村里,上小学二年级的娄欣锐常常带着一群朋友来书屋阅读。还有一个姓福的小女孩,听说山里有个书屋,便独自走了五六公里赶来。后来她的家人被这份坚持打动,亲自送她过来。高宏远为了鼓励孩子们分享读书心得,还会准备一些小礼物作为奖励,比如刻有“山味书屋”字样的笔、布娃娃等。

  “引用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的一句话:‘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高宏远说,“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书屋环境布置得舒适温馨,孩子们自然会喜欢来这里。”

  罗山县灵山镇党委宣传委员金纪田对“山味书屋”赞不绝口:“高宏远建设的‘山味书屋’不仅为乡村居民提供了阅读和学习的机会,还成为了促进文化交流的桥梁,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为孩子们和成年人搭建了一个获取知识的平台,点燃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允许一切发生

  “书屋不打烊不上锁,书不会被偷吗?”“完全不怕!我允许一切发生。我觉得书在外‘漂流’,比躺在书架上要好,何况它们‘漂流’一圈还会‘回来’的!”高宏远自信满满。

  有一次,小男孩罗宇晨好奇地问高宏远:“这些书真的可以拿走,不用还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便真的拿走了几本书。过了一段时间,罗宇晨来书屋帮忙时,忍不住问:“高老师,我拿了你的书没还,你怎么不说我?”高宏远笑着回答:“你看书是好事,我为什么要责怪你呢?”这件事深深触动了罗宇晨,后来他捐赠了23本书,并在每本书的扉页上工整地写下:“罗宇晨捐。”

  高宏远的信任与包容,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温暖,也让书屋成为了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地方。

  书屋的建造前前后后花了近13万元,对一个乡村教师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花销。幸运的是从高宏远开始做公益书屋时,便有熟人、陌生人纷纷伸出援手。他的弟弟就十分支持他:“哥哥你做的是有意义的事,需要什么尽管说!我们在世界上来一遭,做自己想做的事,坚持下去就行了。”高宏远家中五代都是教师,父亲时常帮他照看书屋,二哥、二嫂、弟妹也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很感谢大家送的温暖。”高宏远提起这些年受过的帮助,讲起一位山东大姐的故事。这位大姐在得知高宏远在山间建起书屋后,便联系高宏远要了地址,想要把几代人的“精神食粮”寄过去,过了没几天,他收到了快递员的电话,一看书屋门口竟然放置着三个大麻袋,足足有120斤书!

  当高宏远赶忙联系山东这位大姐时,电话那头却一直传来“嘀嘀嘀”的声音。后来有一天,这位大姐加了高宏远微信,想要转一千元资助他买书或者打理书屋,高宏远谢绝了。过了两天,高宏远又收到了山东大姐寄过来的50本给孩子们看的新书。直到最后,这位来自山东的好心大姐也没有说她的名字。

  此外,刻有“山味书屋”的一千支笔便是苏州的一位女士捐给孩子们的,去年端午节期间,她又寄来了一个礼包和几把摇椅。另一位深圳的女士和儿子也捐助了很多玩偶……

  “山味书屋”凝聚着来自全国各地人们的温暖与爱,也为孩子们的内心播种下一颗颗向善的种子。充满书香的小空间,凝聚着向上的力量,如幼苗扎根生长,在知识滋养中蓬勃向上,让文明之花绽放在乡村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