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第6版 绿色生态返回
关注“世界地球日”

内蒙古:建设“绿色长城” 筑牢生态屏障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马晓刚 李昊

农民日报 | 2025年04月22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马晓刚 李昊

  

  内蒙古阿拉善盟2025年“三北”六期工程防沙治沙项目暨三大沙漠林草锁边带“合龙”战现场。 资料图

  内蒙古自治区横跨“三北”(西北、华北和东北),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全区荒漠化土地8.89亿亩、沙化土地5.97亿亩,分别占自治区面积的50.14%和33.66%。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发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动员令。

  蓝图绘就,号角吹响。内蒙古把打好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作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一项系统性工程来抓,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三北”工程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两年累计完成防沙治沙2904万亩,居全国首位,全区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

“三大战役” 防沙治沙

  开春即开战,化冻就动工。从南向北、由西向东,内蒙古“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各战区发起冲锋号,全面打响新一轮防沙治沙攻坚战。

  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区,内蒙古阿拉善盟2025年“三北”六期工程防沙治沙项目暨三大沙漠林草锁边带“合龙”战开工仪式近日在阿拉善右旗举行。作为全区乃至全国防沙治沙的主战场、主阵地,阿拉善盟又一次吹响生态建设新号角。

  为有效遏制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蔓延,阿拉善各族干部群众连续40多年在大漠戈壁植树造林种草,累计防沙治沙近1亿亩。特别是2024年,全盟一年的治沙量相当于过去五年的总和,已经在三大沙漠边缘构筑起一道“绿色防线”,形成“合围”之势。今年,阿拉善盟将补齐全面合龙的最后缺口,打通全线贯通的最后断点,用1856公里的防沙阻沙带,把三大沙漠紧紧围住、牢牢锁住。据了解,今年阿拉善盟计划开工“三北”六期工程项目11个,计划总投资37.25亿元,建设任务343.77万亩。

  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区,连日来,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审召镇布日都嘎查治沙进展迅速。空中,大型无人机撒播草种、运输苗木和沙障制作材料;地面上,沙障扎捆机、草帘沙障铺设机等机械设备有条不紊地进行沙障铺设工作。科技力量的投入,使得治沙更加精准高效,为打赢毛乌素沙地歼灭战注入强劲动力。

  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等地工程固沙、退化湿地修复、退化林修复、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纷纷开工。今年,全市计划完成林草生态建设400万亩以上,精心打造“光伏+板下多模式”治理示范基地、乌兰布和沙漠东缘400里防风固沙带等6大标志性重点工程,全力推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取得重大战果。

  在科尔沁和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区,赤峰市、锡林郭勒盟等地早已开始备战,大型机械进场平整土地,种苗储备充足运往各施工地点。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格日僧苏木科尔沁沙地治理项目区,灌木平茬和治沙材料、苗木草籽运输工作正在同步进行。翁牛特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乌华介绍,今年翁牛特旗将完成生态治理103万亩,其中治沙33万亩,巩固提升70万亩,还将新建3条穿沙公路,持续推广“以路治沙”模式。

  作为“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的主战场,2024年,内蒙古防沙治沙迈出历史性步伐,以日均治沙6万亩的速度刷新了防沙治沙纪录。2024年内蒙古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2442万亩,占全国45.8%;完成防沙治沙1954万亩,占年初任务的113%,均居全国第一。

因地制宜 产业融合

  在多年防沙治沙实践中,内蒙古涌现出不少典型做法,其中“库布齐模式”和“磴口模式”值得点赞。

  被誉为“守沙要塞”的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西面是虎视眈眈的乌兰布和沙漠,东面为“天下黄河,唯富一套”的河套平原,“要塞”失守则“粮仓”不保。几十年来,这座小城和荒漠化“硬磕较量”,闯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为世界荒漠化防治贡献出“系统防护、全域治理、科技赋能、产业支撑”的磴口模式。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的新能源基地先导工程现场,大片光伏板的下方,工程固沙工作正在开展。据了解,这里采用的是“光伏+生态治理”模式,将在200万千瓦的光伏板下完成5万亩的生态治理任务。这一模式遵循光伏同步设计、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的理念,首先在光伏板底下实施工程固沙措施,在固沙完成之后,采用“光伏+梭梭+四翅滨藜+引黄滴灌”的方式,用黄河凌汛水进行栽植作业。

  这种模式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在梭梭和四翅滨藜种植三年之后,还会在它们根部接种肉苁蓉,从而形成立体式经济循环。同时,该模式完全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植被,这不仅降低了固沙成本,而且还实现了苗木的自繁自育。几十年来,磴口县林草覆盖度从0.04%提高到37%以上,重度沙化土地减少78%,在沙漠边缘建起了一条长308华里、宽100米的林带。如今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已后退30~50华里,每年向黄河输沙量较治理之前降低94.7%。“磴口模式实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完美融合,成为河套平原系统治理的典型案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卢琦评价。

  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曾是一片不毛之地。鄂尔多斯市通过推行“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社会和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成果开放化共享”的治理模式,使库布齐沙漠治理率从本世纪初的4.6%提高到现在的32%,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2024年,内蒙古一体化工程完成治理沙化土地238万亩,推动库布齐沙漠“光伏长城”等一批重大项目全面铺开。推动相关盟市成立了由新能源企业牵头、新能源装备制造和生态治理等企业组成的项目联合体。下一步,内蒙古将进一步统筹好新能源项目开发与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加快“沙戈荒”地区集中式光伏项目和电网主网架项目建设,加大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力度,积极探索“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立体化发展模式,努力实现增绿、增能、增收的多赢,计划到2030年,全区治理沙化土地1151万亩,配套新能源装机1.19亿千瓦。

沙海淘金 绿富同兴

  本着“治沙增绿富民”的原则,2023年,赤峰市翁牛特旗率先实施了“以工代赈”的防沙治沙模式,通过“政府切块、林草统筹、苏木乡镇协调、嘎查村组织实施”的方式,切出6.2万亩待治理沙地,投入资金2683.38万元用于“以工代赈”治沙项目,交由地处沙区的格日僧苏木、乌丹镇等9个苏木乡镇、19个嘎查村集体组织实施,带动农牧民群众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

  “以工代赈”防沙治沙工作模式打破了以往单一的企业中标治理沙地局面,项目流程更加优化,降低了治沙成本,加快了开工速度,保证了在最佳时间实施防沙治沙工程。该模式下,20%项目资金作为劳动报酬直接支付给农牧民,让沙区群众在防沙治沙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最大限度调动了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并建立起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由农牧民一肩挑起沙地治理与日常管护双重责任,推动“零工”变“长工”,进一步巩固了防沙治沙成果。该模式为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也为绿富同兴开辟出了一条新路径。

  据了解,为进一步推进“以工代赈”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内蒙古出台了《关于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合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的意见》及实施细则,制定15个方面44条措施,鼓励各地探索“以工代赈”等模式。目前累计带动农牧民6.3万人次,发放劳务报酬8.5亿元,让农牧民由治沙“看客”变为治沙“主角”,特别是把脱贫人口作为“以工代赈”重点对象,有效带动脱贫人口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