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清晨,乳白色的山岚尚未消散,北京市密云区巨各庄镇东白岩村已经传来了沙沙的扫帚声和絮絮谈笑声:“你听说了吗,邓家兄弟前阵子一直为如何翻新老房置气,昨儿就在村里的‘说法评理’平台解开了心结。”“我看他俩就是吵上了头,下不来台罢了。镇上司法所的朱所长带着村‘法律明白人’一劝和,哥俩当场就握手言和啦!”这和谐的一幕,正是东白岩村依托“说法评理”平台开展多元解纷工作的生动注脚。“自从有了‘说法评理’平台,村里鸡毛蒜皮的矛盾纠纷减少了80%以上。”东白岩村党支部书记李冬华自豪地说。
密云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总面积2229平方公里,是北京市面积最大的行政区,自古以来就有“京师锁钥”“燕京门户”之称。作为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密云区基于“大山区、小城区”的鲜明特点,探索建立“说法评理”平台,着力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自2023年12月以来,全区依托“说法评理”平台成功化解纠纷2349件,化解成功率达97.32%,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走进大城子镇庄户峪村,只见一棵百年核桃树矗立于村子的正中央,树冠如盖形成了一座天然“凉亭”,树下圆桌旁,几名村民正围坐在一起闲话家常。数十年来,这里都是村民闲时纳凉、小坐聊天的首选,积年累月下来,也成了村民评理解纷的好去处。“别吵了,你们来核桃树这儿,让大伙儿评评理!”每当村民间有了摩擦,村干部就把双方喊到核桃树下,由左邻右舍的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出个结果。“依托这个‘树底下说事儿’的传统,我们将‘说法评理’平台与村里实际相结合,建立了‘核桃树下话和谐’平台,村民遇到各类矛盾纠纷,都可以在这里找个说法。”庄户峪村党支部书记马占文介绍。
在核桃树下开展调解活动,既没有主席台,也没有会议室里的主次座位。村“两委”干部、人民调解员、村民小组长等围成一个“同心圆”,在拉家常般的亲切氛围中,让村民把话说开,做到“事心双解”。
最近,核桃树下又迎来了两名村民。“马某乙家每次洗完衣服,总把脏水泼到外面,泡着我家的院墙。去年冬天污水结冰时把墙根都冻坏了,家里老人出门时也直打滑,特别危险,说了好几回他也不听。”村民马某甲气愤不已。马某乙也很委屈:“我家洗衣服想排水只能往排水沟里倒,偶尔淌出来一点水也没法避免,你这是小题大做!”
收到消息后,马占文和村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第一时间赶到核桃树下,和几位热心肠的村民一起苦口婆心地劝说:“你俩都当了十几年邻居了,平常关系处得也不赖。”“你俩都能干活儿,一块儿把院墙修修,再改改排水沟不就行了,需要帮忙找我们。”“要是谁都不向前迈一步,你们两家都不好受。”
经过众人劝解,双方达成一致:马某乙帮马某甲修好院墙,马某甲也帮马某乙修建一处小型储水池,冬天时可将生活污水排至储水池内,邻里嫌隙终化玉帛。
据介绍,自2023年12月以来,密云区在区级、20个镇街、396个村居创新搭建三级“说法评理”平台。村级平台负责日常纠纷调处,镇级平台协调重大矛盾,区级平台统筹疑难案件,织密群众家门口的矛盾化解网络。
如今,密云区三级“说法评理”平台已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聚片成区。除了大城子镇“核桃树下话和谐”平台,密云镇“把桌子摆在家门口,把法理说到百姓心”、果园街道“摆桌子听意见”、溪翁庄镇“小镇有理”、十里堡镇“三调对接+心理疏导”等工作法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全区呈现出多点开花的生动局面。
“目前,全区信访总量、市民热线万人诉求量实现了同比下降。下一步,密云区将进一步深化‘说法评理’平台规范化建设,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密云区委政法委综治服务中心科长蔡紫鹏说。
4月1日,记者走进溪翁庄镇尖岩村党群服务中心“说法评理”平台的调解室,迎面的党群连心墙格外引人注目——左侧张贴着15名镇级包村行政干部和政法干警的联系方式,右侧则排列着15名村“两委”干部和人民调解员的相关信息。村民来调解室按需“点将”,村干部协调各方力量即刻响应。
尖岩村过去曾是附近出了名的软弱涣散村,干群之间矛盾重重,村民集体上访之事时有发生。为此,村里请来威望较高的退职村干部王淑平担任村第一书记。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许多矛盾都是因为没有在萌芽时得到及时发现、化解,最终才闹到不可收拾。”王淑平说,村里积极建立“说法评理”平台,在激励村“两委”干部、村人民调解员积极开展工作的基础上,还充分发挥村民和党员的力量,召集近30名志愿者建立了“朝阳”“夕阳”两支志愿服务队,又由村民推选出10名肯干事、威望高的“党员街长”,包片负责村内10条街的村民,通过多方合力,将矛盾排查触角延伸至街头巷尾。
“当志愿者既能解闷儿又光荣,大伙儿都抢着报名!”“夕阳”志愿服务队副队长、“党员街长”张东来笑道。
现在,尖岩村已蝶变为全国文明村,村内文明和谐之风盛行,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而在溪翁庄镇金叵罗村,一支特殊的队伍——“11生产队”,正为新老村民搭起沟通的桥梁。
“我们村近年来大力引入50余名青年创客发展村集体经济。但人一多难免产生摩擦,新老村民之间的沟通又往往存在障碍。”金叵罗村第一书记伊书华介绍,“村里以前有10个生产队,也就是现在的10个村民小组。现在,我们把热心村内事务的新村民组建成‘11生产队’,担任编外调解员。”
“我们这些青年创客之所以选择扎根在金叵罗村,不仅是为了个人发展,更是被这里和谐包容的乡风所吸引,自然也想为村里出一份力。”“11生产队”队长梁晴说,“现在,创客们同村民产生了龃龉,如房租合同、邻里矛盾等,都会第一时间联系我,由我和村内矛盾纠纷化解队伍一同前往开展调解工作。”
据介绍,目前密云区打造了一支多元力量组成的“智囊团”:全区党员开展“1+10”活动,就近就便联系服务10名群众,及时排查发现各类隐患苗头;各政法单位采取“村官吹哨、法官报到”“检察长包片、检察官包点”“穿警服的村党支部副书记”等机制,将463名政法干警下沉到全区396个村居,村级党组织书记根据调解需要直接拨打电话,政法干警立刻到场开展矛盾调处工作,实现法律服务“一键上门”;53名市级法律专家组成区级法律咨询团,88名区级法律人才组成镇街级法律咨询团,包村担任村居法律顾问,成为基层解纷的法律“后援”;1441名讲公道、有威望的“五老”调解员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从亲情、乡情入手,化解家庭邻里纠纷……
“十年积怨两天消,这‘说法评理’平台真管用!”近日,在西田各庄镇牛盆峪村,经常能听到村民这样称赞。
2015年,牛盆峪村的104户村民从某煤改电空调设备中标单位购买了空气源热泵。后因政策调整,购买机器的补贴金额提高,但中标单位却始终未将村民多支付的部分款项予以退还,涉及金额共计42万元。2024年,一户村民将该中标单位起诉至法院,剩余的103户村民解决诉求的意愿也十分强烈,相关情况立刻被反馈至西田各庄镇“说法评理”平台。
补贴款为何迟迟不到位?西田各庄镇“说法评理”平台工作人员调查后发现,为了保障补贴款能够准确发放,补贴名单上的用户需要一一核对。因中标单位审核能力有限,导致该笔补贴款迟迟未能发放。
为切实解决村民的急难愁盼,西田各庄镇“说法评理”平台联动区人民法院、区农业农村局,合力开展纠纷化解工作:法官和镇政府工作人员提前介入,逐一核对补贴名单,做好证据材料和基础信息的收集工作,并会同镇职能科室、法律顾问、村干部等多方力量,通过“示范判决+类案调解”的方式向村民开展释法明理工作。经多轮沟通协商,最终仅用两天时间就与村民达成了一致意见并签订了调解协议。为保证协议能够顺利履行,区人民法院还及时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赋予调解协议法律强制力。目前,村民的补贴款已全部到账,一场持续10年的矛盾纠纷终于得以妥善化解。
同样,在大城子镇下栅子村高铁噪声补偿纠纷中,大城子镇“说法评理”平台在区里统筹下,整合政法单位、行政部门和基层调解力量,通过法律咨询、示范诉讼、司法确认等方式高效解决,并通过选取一户代表诉讼并推广调解结果的形式,促成165户村民与施工公司顺利达成协议,也加深了周边镇街村民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了解。
“深化普法宣传是推进矛盾源头预防的关键抓手。”密云区委政法委法治中心副科长陈超介绍,全区20个镇街的司法所通过定期入村宣讲、纠纷调解释法等方式,持续开展民法典等法律知识普及工作。同时,依托区委政法委组织编纂的6册《密云区“说法评理”平台规范化建设指导丛书》,系统梳理司法、人民、行业、行政等六大调解领域的600个典型案例,聚焦赡养继承、宅基地纠纷等农村高发矛盾类型,为村民讲解案例所涉法条。当法律知识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时,基层矛盾纠纷自然“化于未发、止于未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