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馒头工坊”的蒸汽裹着麦香飘出厂房,村民骑着三轮车将一筐筐本村特色的签子馒头送往城区和周边乡镇,这已成为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振兴街道五里村村民逐渐熟悉的场景。不要小看了这处“馒头工坊”,2024年给村里带来了50多万元的集体收入,创造30余个家门口就业岗位,村民月均增收逾3000元。
而在2023年,五里村还是远近闻名的散乱落后村。村集体负债几十万元,干群关系紧张。乡村振兴大潮涌动,如何快速改变村庄现状?
“要先为村里找一个好的带头人。”振兴街道党工委书记徐鹏说。在街道的多方寻才和发动鼓励下,2023年冬,在外经营的党员刘兵毅然返乡,接下党组织交付的重担,并以雷厉风行的作风先抓建章立制:将一批热心公益、能力出众的年轻党员充实到村会计、村民小组长等关键岗位;建立周例会制度,推行绩效考核机制,将待遇与工作实绩直接挂钩;推行“以情化怨”工作法,化解陈积矛盾,倡树文明新风,涣散的民心民意开始重新凝聚。
稳定是基础,发展是关键,如何快速实现强村富民?在一场问计座谈会上,徐鹏和刘兵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村里的传统技艺——“五里义和”签子馒头。于是,在一番研讨争论下,一处“党支部牵头、村民入股、合作社运营”模式的“馒头工坊”在五里村诞生了。村党支部领办的大鸾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馒头工坊”的运营主体,吸引60户村民筹集30万元资金入股,定制专用面粉,运用传统工艺,构建“线上电商+线下商超”销售体系。
一番操作下来,五里村很快就实现了日产馒头8000斤的规模化生产,年销量突破百万斤大关,还延伸开发出“五里粽叶香”粽子、芝麻盐等产品。“小工坊逐渐做成了大事业,也成了五里村打通共富路的起点。今年,村里不仅要把工坊继续做大做强,还要进一步盘活土地等资源,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从远近闻名的落后村,变成四里八乡的样板村。”展望未来,刘兵信心满满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