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第1版 要闻返回

江西萍乡:食品产业追“新”逐“质”谋变革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振中

农民日报 | 2025年04月22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振中

  随着4月初广东元宝食品落户江西省萍乡市并正式投产,给萍乡食品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萍乡市2022年规上食品企业只有15家,两年后翻了一番,食品产业龙头企业数量实现了从“单干户”到“集团军”的量变。

  “到今年9月,我们公司营收将提前达到10亿元目标。”江西胜龙牛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今年,萍乡超10亿元营收的企业有望达到4家,超1亿元营收的企业将增加到45家,萍乡食品产业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为江西全省农业产业化“双百”行动(2025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00家、超亿元的新增100家以上)增添动能。

  在江西百约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百约食品”),以前一条生产线需要90人左右,现在只需要10个人,人工减少了近90%,但产能提高了1倍多。这样的“智能制造”,实现从手工劳作到“机器换人”的转变。

  龙头企业数量跃增、企业营收锐增、生产能力陡增……这只是江西“四小市”之一的萍乡市食品产业“食”力大增的几个缩影。在缩影的背后,反映了萍乡食品产业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质生产力追“新”逐“质”的创新性变革。

  随之带来的是市场爆发性的增长:一包甘源豆,占据了全国豆类零食市场的1/3;一块胜龙牛肉,在广东高端鲜牛肉市场勇摘销量桂冠;一盒健身人士青睐的百约蛋白棒,领跑全国同行业。

  随之带来的是产业高成长性的增速。2023年,萍乡规上食品企业营收47.79亿元,同比增长36.54%;2024年营收61.24亿元,同比增长22.7%,增速全省第一。

产品增“绿”:生产端生态化种养

  “我们每天生产36万余枚富硒鸡蛋,每枚富硒鸡蛋比普通鸡蛋至少贵1元,还供不应求。”4月15日,在芦溪县水山村生态养殖基地,葛溪正太禽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韩纯自信地说。

  韩纯对每一枚富硒蛋的自信来源于对每一只鸡的全生态养殖。

  天然富硒的土壤对鸡群来说是最佳的“生态乐园”,良好的养殖环境对硒的吸收利用起着关键作用。芦溪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其中已探明的富硒及富锌土壤面积达191万亩,富硒面积及含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只此青绿、不止青绿。为了在富硒的土壤上养殖硒含量更高的富硒鸡,韩纯在武功山脚下山水俱佳、森林覆盖率居全县之首的水山村建起了300亩的“启鸣源”生态养殖农场,3万羽鸡放养在桃林、竹林、茶林之间,喝的是小溪水、吃的是虫和草。“正是这样的人放天养,我们养殖的鸡蛋硒含量经检测是0.18毫克/公斤,是一般富硒鸡蛋的4倍。”韩纯说。

  即使在葛溪村进行规模化、工厂化养殖,但葛溪正太公司还是坚持用富硒玉米、富硒豆粕喂鸡,并研发出“蛋鸡饲料中草药添加剂”,让每只蛋鸡都能充足地摄取硒元素。

  芦溪县一只鸡被生态“养出来”,而莲花县一头安格斯牛则是“种出来”的。在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江西吉内得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内得”)掌门人蒋鹏程看来,之所以说安格斯牛是绿色“种出来”的,既是因为安格斯牛生活在万亩稻田公园沿线区域,更是因为这些安格斯牛吃上了用水稻秸秆加工制作的粗饲料。

  吉内得在莲花县拥有5万亩水稻,年产10万余吨秸秆。如果采用传统、粗放的焚烧秸秆方式,将产生约3.7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秸秆直接还田虽能增肥,但过量还田可能引发病虫害或土壤酸化。

  “推动种养循环,实现‘秸’尽其用!让2亩秸秆养好一头牛。”蒋鹏程请专家支招。水稻秸秆中含有较高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而牛的消化器官可以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有效地转化为能量;此外,水稻秸秆中也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微量元素,可以提供一定的营养补充;水稻秸秆还能促进牛的消化,提高其免疫力。因而,利用水稻秸秆饲料喂养的牛,生长更为健壮,肌肉也更为结实。

  蒋鹏程的算法既算好了养牛经济账,生态“种出来”的安格斯鲜牛肉市场价卖到了80元/斤;更算好了生态账,秸秆饲料化促进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形成了水稻种植-秸秆饲料-畜牧养殖-有机肥还田的闭环,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更重要的是,秸秆饲料替代部分工业化饲料,降低农药、化肥在饲料作物种植中的使用,减少对土壤、周边水域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像蒋鹏程一样,许多的萍乡农业追梦人,正是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片土地,才更好地呵护了这一片全国罕见的天然优质硒锌同富地区,才能将更绿色、更纯真的食品味道根植于原生态。

产业增“智”:加工端数智化提升

  自2023年聚焦发展食品产业以来,萍乡食品产业增速为何连续两年超过20%?很大程度上在于产能的提升。

  何以推进产能化提升,萍乡的答案是提升农业生产数智化水平,萍乡食品企业从加工端发力,实现了从“机器助人”“机器换人”到“机器求人”的迭代升级。

  在3次跃进式的升级发展中,百约食品引领萍乡龙头企业走在了前列。“百约食品的合作品牌、自有品牌有30多个,产品有200多种,今年3月,百约食品接到了一个1.4亿元的大订单。市场选择了我们,我们就要不辜负市场,以不断提升数智化水平来带动产能的提升、效率的提升、效益的提升。”百约食品总经理宋栋坚定地说。

  从落户萍乡的第二年,宋栋就推进“机器助人”。一件20公斤的物料,原来完全需要人工搬运到生产线上,耗时耗力。百约食品决定更新设备,引进吸料机。在吸料机的机械操作下,人工只需手指头轻轻一点,就可以将重达20至60公斤的物料轻松运送,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将传统的人力密集型转换为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

  百约食品的努力没有白费,获得了江西省今年首批“数智工厂项目”。在项目资金的助力下,公司投入6倍的资金加大科技投入,从浙江公司量身定做机器人,以机器人替代人工生产。如今,在百约食品萍乡园区,机器人批量进入工厂,轻松自如地活跃在七八条生产线上。效果立竿见影,一条生产线从全人力时期需要90名劳动力,到半自动时期减少了一半,再到如今全智能时期仅需10人。

  “自动化和智能技术的普及,并不是在简单地用机器取代人,而是在用更先进的工具辅助和提升人的工作能力,从而衍生出‘机器人求人’的新现象。”宋栋认为,机器需要的不是一般劳动力的“人”,而是技术型、创新型人才,需要一支懂得操作、调试、维护以及优化智能设备的技术团队。

  10年前的“机器助人”让百约食品更多工人从繁重、琐碎、无技术含量的工种中解放出来,经过不懈地学习技术,转型为技能型人才。一些人当时只是生产线上负责基础操作的员工,随着数智化改造的推进,这些人逐步成长为机器的操盘手。

产业增收:利益端最优化联农带农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小农户的从业人员占全部农业从业人员的90%。在萍乡,这一占比在90%以上。因此,在推动食品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是食品产业“食力大增”的核心目标。

  萍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联农带农作用,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7家、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8家。2024年,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就业1.8万人,同比增长20%;户均增收5387元,同比增长23%。

  芦溪县武功紫红米产业联合体就是其中一个省级联合体。紫红米是芦溪县研发培育的特有米种,2009年,紫红米通过国家鉴定,被认定为绿色A级产品。由于深受消费者欢迎,收购价格增长1倍多,市场倒逼生产,种植紫红米的大户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

  为了加快其规范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特别是带动小农户共尝紫红米产业的甜头,在市县农业农村部门的引导下,由芦溪县一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牵头,组建武功紫红米产业联合体,联合体拥有2家龙头企业、8个专业合作社、7个家庭农场、25户种植大户。

  在产业共建、市场共赢之际,农户利益也共享。联合体已在芦溪县建成武功紫红米标准化种植基地23个、总面积达1.3万余亩,年产值达1.2亿余元,直接带动25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

  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萍乡伍子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帮扶农村残障人士等困难人员就业方面不遗余力,目前该公司残疾员工在职人员30余名,脱贫人口55人,本地就业人数占企业总人数86%。为附近乡镇农民提供工作岗位达2532个,生产一线员工月平均工资达4708元。

  张雅馨是莲花县坊楼镇屋场村人,身高仅1.2米的她却志气高,被伍子醉公司招聘进产品加工车间工作后,虽然因为身患残疾,她的手臂比常人短,力量也不足,但却练就了独特的“指尖功夫”,成了车间的王牌质检员。

  张雅馨小小的身体、大大的能量。一个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如同一个有能量的人高素养地成长,因为食品产业经济的增量在于每一个从业人员所发挥的能量。即使区县数量、人口总量属于江西“四小市”,但萍乡立足资源特色和产业优势,以食品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的两个主抓手之一,在农业产业发展的新赛道上奋勇争先,展现出了食品产业的新风貌、闯出了食品产业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