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1日
第6版 畜牧兽医·广告返回
提振肉牛奶牛产业发展信心

做大做强空山牛地方品种

——四川省通江县发展特色肉牛产业强县富民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传君

农民日报 | 2025年04月21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传君

  

  四川省通江县涪阳镇城子坪村圆梦家庭农场主任燕平正在给肉牛投喂草料。 杜文龙 摄

  四川省通江县山地面积占比高达95%,森林覆盖率达65.75%,山林草场资源十分丰富,为肉牛养殖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县拥有的优质地方牛资源空山牛,2023年11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去年3月正式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

  为了更好地发展肉牛产业,通江县制定了“重点发展空山牛、稳步推进西杂牛、适度引进安格斯、全面发展牛产业”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省、市两级政府有关肉牛产业发展政策,通江县制定相关扶持措施,力争将肉牛产业打造成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富民产业。

  目前,全县肉牛存栏10.33万头,年出栏达4.95万头。全县从事肉牛养殖的养殖户达10737户,存栏10头以上的新型经营主体325家,专业合作社165家,家庭农场51家。并通过划定保护区、组建核心群、建立资源场等措施,强力打造空山牛种业芯片,壮大空山牛产业。

空山牛,一头适合家庭养殖的富民牛

  川陕渝肉牛交易中心负责人赵志刚是个从业6年、已在通江县建设了2个空山牛扩繁场的养殖大户。据他介绍,空山牛总体优势和潜力较为突出,在南方黄牛品种中具有个体较大、抗逆性抗病性强、适应性强、耐粗饲且繁殖力强、利用年限长、牛肉风味独特等很多独有的资源优势,但劣势是比西门塔尔等杂交良种牛体型小,养殖周期稍长。

  据了解,通江县大部分山区冬季寒冷,山地坡度大,但空山牛对恶劣天气和山地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相比西门塔尔牛,空山牛在寒冷的冬季不用采取保暖措施和喂精饲料还能保持生长,至少不会掉膘。”赵志刚说,这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便利。

  尽管空山牛育肥期大约需要1.5年,但其养殖成本比其他牛要低。若在养殖场育肥,平均每天约20元,每头牛养殖成本约1万元,目前出栏活牛市场价可卖1.1万元,每头净利润约1000元;若在散养农户手里,每天成本顶多10元,每头牛净利润可达5000元以上。

  空山牛产业才刚起步,尽管品牌价值还未得到充分挖掘。“但活牛价格还是比西门塔尔牛每斤贵2~3元,牛肉价格比西门塔尔牛每斤贵5元以上。”赵志刚说,全县空山牛存栏数为1.25万头,绝大多数在散养户手中,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已发展到10余户。

  空山牛性格温顺,一直用传统养殖方式养殖,通江农民对其特性已充分掌握,加之效益可观,因此很适合家庭小规模养殖。以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2个留守老人家庭为例,若一家养3头牛,每头牛每年养殖成本约5000元,每头牛可净赚5000元,3头牛就是1.5万元,人均年增收7500元。

  据赵志刚介绍,在他的空山牛示范养殖场里,他正在探索一种标准化养殖模式,即统一技术、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分散养殖。一旦成功,将辐射带动整个肉牛养殖园区上万户农户养殖数万头空山牛。

立足品种优势,打造肉牛产业种业芯片

  目前,空山牛已梳理出缎子黑、枣儿红、谷草黄三个品系,其共同特点是公牛肩背有健实的“驼峰”,最大公牛重1350斤,一般公牛重1300斤左右,最小的也在1200斤左右。阉割后的公牛育肥性能优,喂粗饲料日增重可达1.7公斤,喂精饲料日增重可达2.4公斤。

  为确保空山牛遗传资源不丢失,优质种质特性不改变,通江县划定以空山镇、两河口镇为核心的遗传资源保护区;在空山、两河口、铁溪、诺水河镇保护区完成空山牛核心群体组建,形成了完整成套的资料;采取异地保种方式,在火炬镇玉马村建成空山牛资源场。

  在玉马村的空山牛资源场,记者看到了三个品系的空山牛。该场由通江县政府投资1200余万元,于2022年建成,目前存栏200余头,其中能繁母牛140头、种公牛18头、后备牛40余头。这些牛是从全县农户家里优中选优收集上来,已培育出40余头优良品种牛。

  火炬镇渡水溪村建有通江县空山牛第三扩繁场。该场目前存栏110余头,由一家民营企业与老君观村、穿云洞村合资建设,去年10月建成投用。目前已繁育出两头犊牛,最大的已有40余斤。

  为加强空山牛科研力量建设,通江县面向全国广招人才,并整合本土专业人才,通过与中国农业大学曹兵海教授团队、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畜牧科学院等科研团队交流合作,组建院士专家工作站,进行科技攻关,打造空山牛种业芯片。

  同时,该县立足空山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赋能,努力提升肉牛产业利用价值。除了通过选种选配技术提高空山牛的优良性状外,还采用强度育肥技术,以在短期内获得空山牛较高体重。另外,该县还尝试通过空山牛与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等杂交试验,培育满足市场需要的新品种。

建设交易中心,构建肉牛产业全产业链

  目前,通江县存栏的肉牛主要是西门塔尔牛,种源来自东北和内蒙古。犊牛经过长途运输存在很大的风险,落地犊牛往往不适应当地环境,容易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给养殖户造成巨大损失。为解决这个问题,通江县在杨柏镇新桥河村建设了川陕渝肉牛交易中心。

  该中心通过招商引资,总投资500余万元,于去年8月初建成投入使用。截至目前,该中心已交易近6000头牛,40%为犊牛,60%为肉牛。“犊牛是经专业人士从东北和内蒙古采购,经过15天以上调理,再卖给养殖户,死亡包赔、生病包治。”赵志刚说。

  通江县位于川陕渝交汇之地,新桥河村离高速公路出口仅1公里,给外地客商到通江县采购犊牛提供了便利。“中心设有住宿,常有云南、贵州、湖南、浙江等地养殖户住下来选犊牛;本地及周边县区的肉牛也可在这里集中,再卖到其他地方。”赵志刚说。

  该中心还具有一大优势,巴中市规划在通江县杨柏、平昌县得胜、巴州区清江等乡镇建立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杨柏位于核心区域。紧邻肉牛交易中心,年产2万吨饲草的秸秆收储中心也在筹备之中。届时,肉牛交易中心年交易量预计将突破2万头。

  交易中心的成立,延长了产业链条。在火炬镇渡水溪村,该县已建成设计产能3万头的肉牛屠宰场,目前已运营了3年,年屠宰量达6000余头,预计今年屠宰量将达1万头。该屠宰场屠宰分割后的优质牛肉,直供巴中市13家、成都市5家牛肉鲜销店及通江县天仙洞牛肉食品加工厂等深加工企业。

  “在县城,我有一个巴山肉牛专卖店、一家牛肉火锅店,还将建一个牛肉干厂,计划用自己养的牛做原料,杜绝进口牛肉和冻牛肉。”赵志刚说,他经营的企业已形成了集保种扩繁、活牛交易、屠宰加工、牛肉鲜销及特色餐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