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实现一年四季不间断供应、马铃薯创下亩产5946.9公斤的高产记录、高原冷凉果蔬端上全国餐桌……湟中区作为青海省西宁市脱贫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始终把发展特色蔬菜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主要途径,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在丰富群众“菜篮子”的同时,带动2.06万名群众增收致富。
春意正浓,从西宁市区驱车西行约20公里,记者来到多巴镇玉拉村现代农业产业园:这里连片的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棚内一片蓬勃绿意,各类蔬菜在智能温控系统的呵护下长势喜人。“玉拉”为藏语音译,寓意“粮仓”,玉拉村地处多巴镇北部,因西纳川河穿流而过,滋养出这片肥沃的土地,也为玉拉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天然优势。
2019年,玉拉村党支部抢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以“支部+合作社+基地+党员+农户”运行模式建立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开辟集“产、储、供、销”于一体的新型农业发展路径。如今这座占地3140亩,有1141栋大棚的产业园已成全省设施农业标杆,年产各类优质蔬果1.2万吨,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聚宝盆”。
来自河南周口的顾永贵是种了十多年菜的“老把式”,2019年经老乡介绍,他来到青海,在产业园承包了7个大棚,主要种植油菜、小青菜、辣椒等。
“高原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蔬菜积累养分,品质特别好。”顾永贵指着地里的小油菜介绍,“效益好产量高,在6000斤左右,比我们老家那边还要高,一年下来大概能挣8~9万元。”
如今他正盘算着再租个大棚种甜瓜。“我们的菜直供西宁集散中心,销路不愁。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顾永贵信心满满。他的信心源自于政府的暖心政策,顾永贵笑着说:“外来承包户可享临时住房、棚租优惠、三年免费换棚膜,还能免费试种新品种。咱们只管专心种菜,其他都不用操心。”
像顾永贵这样的“技术移民”已成为产业园的主力军,占比达60%,他们从河南、四川、安徽等地远道而来,不仅带来先进的种植技术,更注入了创新理念,让曾经因技术匮乏而荒废的大棚重焕生机。“外地师傅手把手教,现在咱本地人也成了种菜好手!”正在大棚里忙碌的玉拉村脱贫户贾生菊感慨道,“我租了4个大棚,年收入将近5万元。”
这种“外引内联”“传帮带”的模式,正推动产业园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温室产业带动了70%的村民打工赚钱,此外每户每年还能分红1万多元。”玉拉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贾贵顺介绍,全村村民种植温棚300栋,日均带动300余人就业,村民年均收入在3.5万元以上。
2024年,湟中区蔬菜播种面积12万亩,产量突破30万吨,蔬菜种植面积及产量都位居西宁市第一、占全省近五分之一,已成为西宁市主城区蔬菜供应的“大后方”。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