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1日
第4版 综合新闻返回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让世界品味中国好米线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

农民日报 | 2025年04月21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

  一位安徽农民靠着蹬三轮车起家,如今年入7亿元,成了行业界的“米线大王”。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当农民、帮农民、做好农产品的创业之路。

起步艰难贵在坚韧

  20世纪90年代初的安徽乡村,一位叫王仁和的年轻农民正面临着生活困境。因为家境贫寒、文化不高,按常理,王仁和只能在家务农,可事实上,仅靠种地又难以糊口。1993年,抱着一丝改变命运的希望,王仁和来到合肥,开了一家小粮油店,开始蹬着三轮车进城卖大米。卖大米不需要多少文化,却让他第一次摸到了商品流通的门道。几年下来,王仁和积攒了一点积蓄,总算勉强维持了生活。然而在卖米过程中,他对农民“丰产不丰收”的无奈有了更深切的体会:“100斤黄灿灿的稻谷,卖的钱买不回100斤化肥。”

  “粮食贱卖”这件事深深刺痛了这位朴实的农民,也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创业的种子——能否把大米进一步加工,提高附加值,帮助农民解决“卖粮难”的问题?1996年,王仁和决定放手一搏:尝试用大米做米线。他在合肥南郊一个简陋的院落里创办了自己的小作坊。当时他的想法很质朴:把卖不出去的大米变成米线,既能让农民的辛苦不白费,也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王仁和创业初期称得上是举步维艰。

  米线这种食品在当时的安徽几乎没有任何市场基础,消费者闻所未闻,甚至不知道米线“怎么吃”。王仁和只得天天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免费送米线供人品尝,以期打开市场。

  整整10年,他风雨无阻推广米线,投入的热情远远超过获得的回报。这期间,许多同行知难而退,但王仁和咬牙坚持了下来。“做米线的100个人里,99个都跑了,就剩我一个人在干。”他日后以玩笑的口吻如此描述当年的执着,正是凭着这种不服输的韧劲和对初心的坚守,他在看不见前路的黑暗中默默耕耘,没有放弃心中那个朴素的梦想。

从小作坊摇身变工厂

  2006年,王仁和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他大胆尝试,创办合肥王仁和米线厂,将“小作坊”推向“前店后厂”的模式。

  面对安徽本地消费者,他深知必须在产品上下功夫。王仁和远赴米线发源地云南,请来两位米线大师傅传授正宗过桥米线的做法和多样吃法,包括热汤烫熟、红烧牛肉浇头、凉拌米线等制作秘诀。有了地道的配方和改良的口味,产品很快受到了食客的青睐,王仁和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许多合肥人第一次发现,原来米线还能这么好吃。王仁和形容那段日子: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方向。

  随着口碑扩散,王仁和米线的品牌逐步在安徽打响,2006年至2012年间陆续在合肥及周边开出了数十家直营米线店,生意越做越红火。一碗碗筋道爽口的米线,成为当地老百姓喜爱的特色美食,“王仁和”也逐渐成为合肥米线的代名词。

  随着门店增多,他敏锐地意识到:仅靠作坊式生产和夫妻店经营,难以支撑更大的梦想。品牌升级和转型势在必行。王仁和定下两个转变方向:首先,米线生产需要突破手工的小作坊模式,实现标准化和规模化;其次,企业必须从单一餐饮拓展到产业化运作。

  当时,米线行业门槛低,国内尚无成熟的自动化设备可供借鉴,这意味着所有设计创新都要靠自己摸索。在他的动员下,公司组建了一支攻坚小组,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绘图试验,无数次失败再重来。半年之后,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攻克技术难题,2010年11月,第一条自主创新的米线自动化生产线正式投产。

  这条生产线投产后效果立竿见影:产能大幅提高,产品成本下降,米线品质更加稳定。这场自我革命使企业摆脱了产能瓶颈,抓住了市场机遇。王仁和深有感触,正是那次放手一搏,才能让企业迈向更高的台阶,这印证了他坚信的一个道理:执着、用心、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走向世界深耕产业链

  完成自动化改造后,“王仁和米线”进入了稳健扩张和产业链深耕的全新阶段。现代化的生产线让米线日产量大增,产品迅速走出安徽,销往全国。“王仁和米线”从区域小吃变身为覆盖全国并出口欧美、东南亚的知名品牌,年产值突破7亿元。小作坊出身的企业,一跃成为米线行业的龙头。面对成功,王仁和没有陶醉于数字,而是冷静地思考如何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王仁和首先将触角延伸到水稻种植领域。他深知:“做好米线,主要靠大米。”他邀请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及国内权威机构的6位农业专家组建科研团队,培育米线专用水稻品种。专家依据米线生产对直链淀粉含量的特殊要求,与种子公司合作选育新品种,在王仁和的示范基地试种成功后,再推广给周边农户规模化种植。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公司以“企业+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以合肥肥西县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5个地市共8万亩水稻基地种植,为企业提供稳定粮源。

  为了让农民愿意种、种得好,王仁和开出了优厚条件:以稻谷随行就市的原则设定保底价格,若市场价高于保底价,则实际收购价在市场价基础上上浮5%。这种让利于农的订单模式极大调动了农户积极性,2024年,公司5万多亩水稻订单两天内即被一抢而空。他发现米线产品中有大量酸菜、泡菜的需求,例如经典的酸菜米线需要风味独特的“长寿菜”作配料,于是便斥资1亿多元建立了自己的泡菜加工厂,引进先进发酵工艺生产酸菜。还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展芥菜品种选育及相关技术研发,建立了万亩“长寿菜”种植基地和万吨“长寿菜”加工厂,使用酿酒下脚料制成的酒糟菌肥改良土壤,让蔬菜高质高产。这一系列举措,使得米线从主料大米到辅料蔬菜,都有了自有或合作基地为依托。

  王仁和打造的循环农业模型中,“吃干榨尽每粒米,只为一碗好米线”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操作准则:一粒稻谷除了做成米线的部分,洗米水和边角料可以酿酒,副产的酒糟可养菌制肥;有机肥还田种植水稻和“长寿菜”;农场、工厂、餐桌紧密相连,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的闭环。在生产端,王仁和也持续投入科研,精益求精提升制造水平。继首条生产线后,王仁和一直在不断升级改造设备,如今园区里的自动化生产线已迭代至第四代,新的第六代厂房也即将投产。这些现代化车间占地数万平方米,配备先进的浸米、磨浆、蒸制、冷链包装一体化流水线,实现了米线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