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1日
第3版 综合新闻返回

农业气候韧性建设需多元主体参与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明宝

农民日报 | 2025年04月21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明宝

  本报讯(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明宝)近日,“节气的时差”气候变化与农户适应策略工作坊活动在陕西省长安区长安唐村南寨古堡乡创大讲堂举办。会上,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与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联合发布《节气的时差:多元农户经营主体气候变化认知与适应策略案例研究》报告,聚焦陕西、重庆、河北三地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种植区,深入调研了气候变化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系统分析了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

  报告指出,当前农村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仍以减灾响应为主,缺乏系统性、前瞻性的气候适应规划。传统小农户在能力范围内可采取的适应措施有限,部分小农户通过生计转型积极适应气候变化。与此同时,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设施与生产工具易暴露于极端天气之下,其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更具系统性传导特征,气候适应能力亟待提升。

  报告认为,面对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规模化农业专业合作社在推广规划型适应性技术方面可以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当地气候变化趋势和生态环境特征进行具有长期性的趋利适应规划,并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互助机制,灵活调配资源,提升应灾能力。

  报告建议,要加强农业生产敏感地区的区域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为长期气候适应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支撑。应对气候变化理念应进一步从“防灾减灾”向“气候韧性建设”转型,因地制宜采取基础设施建设与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前瞻性适应规划,综合提升气候适应能力。有效的气候韧性建设,需超越“政府动员—群众响应”的单向模式,将制度设计、技术创新和本土知识相结合,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动力,共同编织韧性之网,培育社会系统应对气候不确定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