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家宏获评2024年度全国“最美科技志愿者”荣誉称号。全国仅30人、江苏省仅有2人获此殊荣。之所以能够获得这项荣誉,是因为张家宏创立并推广了“一稻三虾”等稻田综合种养技术,让守着稻田辛勤耕耘的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增收机会。
种养结合是一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是沉淀在我国数千年农耕活动中的文化遗产。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高邮农村的张家宏,童年时在家门口的稻田水沟里逮鱼摸虾,收获了无限快乐,也形成了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最初启蒙。
高中毕业后,张家宏报考了江苏农学院,学习水稻育种和栽培。工作后,他开始研究水产领域,将水稻和水产结合起来,把自己对生态循环农业的设想一步步变为现实,提出了稻鱼、稻虾、稻蟹、稻蛙等17类40多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
2014年前后,小龙虾产业火热起来,湖北省潜江市首创的“虾稻连作”模式迅速发展,扩展到长江沿线多个省份的水稻种植区。这种模式下,农户在农闲田投放小龙虾苗,赶在5月份插秧前收虾上市,不耽误水稻种植,每年可以收获一茬虾一茬稻。但随着大规模养殖,小龙虾大量集中上市,导致养殖效益越来越低。
为了解决“虾稻连作”带来的上市“踩踏”问题,张家宏开始寻找一种全新的“稻虾共生”模式。他结合前期研究和大量实地调查,创新提出了“一稻三虾”综合种养模式。这种模式下,农户可以收获一茬稻、三茬虾。三茬虾包括“稻前虾”“稻中虾”和“稻后虾”。“稻前虾”是在3月投放虾苗,赶在4月捕捞成虾,提早错峰上市,同时避开了“五月瘟”,防止小龙虾发病受损;“稻中虾”是在6月开始投苗,开展稻虾共育,7月底8月初就可以捕捞出售;“稻后虾”则是在水稻收割前后放苗,元旦前后上市。
相比于传统的“一稻一虾”式的“虾稻连作”,“一稻三虾”更具有优势,不仅极大提升了种养效益,并且更大程度做到了节水节地。但是这种模式在推广之初却遇到了重重困难。“最大的困难是种养户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难以改变,要想方设法让农户愿意接受新技术、新模式。”张家宏说。
2017年,江苏省农科院最早的“亚夫”科技特派员张家宏入驻盱眙县黄花塘镇,投身科技脱贫攻坚工作,开始在黄花塘镇示范推广“一稻三虾”模式。
为了鼓励村民接受“一稻三虾”模式,张家宏团队在亚夫科技项目资助下提出免费为村民提供虾苗、稻种、饲料、肥料等,为村民解除后顾之忧。
黄花塘镇芦沟村种养户卢勇做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用自己一半的稻田试验“一稻三虾”模式。在张家宏团队的指导下,第一年就获得了成功,养殖效益大幅提升,第二年卢勇把种养规模扩大到600多亩。种养大户的成功示范,带动了当地农户纷纷搞起了“一稻三虾”,面积由当初的6000亩迅速扩展到8万亩,使得黄花塘镇两年时间就甩掉了贫困帽。
为了推广“一稻三虾”模式,张家宏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农户调水、种草和投苗,“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他在2017—2019年,平均每年开展现场指导和培训100场次以上,累计参与培训人员达上万人次。
最近几年,“一稻三虾”模式在全国遍地开花,来自各地的技术求助和咨询越来越多,张家宏对此来者不拒,热情提供帮助指导,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拓展“一稻三虾”模式。
去年10月,仪征市新集镇天安村党支部书记彭巍辗转联系上张家宏,道出了一个思虑良久的想法:村集体有上千亩藕塘,每年亩均收益最多只有1500元,能否在藕塘里养上小龙虾,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张家宏听了彭巍的想法,认为藕虾共养非常可行,并为天安村设计了“一藕三虾”的种养模式。
从“一稻三虾”到“一藕三虾”,需要解决许多新的问题。“第一次尝试藕虾共养,是摸着石头过河,很多细节问题都能难倒我们,比如避免小龙虾夹断藕苗、进排水系是否要分开、科学用肥用药等问题。我们开始不好意思事事都去问张老师,没想到他如此热心细心,会在种养过程中主动联系我们,对每个关键环节给予指导。”彭巍说。
一年365天,张家宏有300天在外出差,从江苏盱眙到重庆涪陵,从吉林前郭到新疆伊犁,足迹遍布祖国各地的田间地头、塘口河畔。“把综合种养技术传授给农民,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张家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