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8日
第6版 养殖市场返回
健康养殖在行动

选好养殖模式,养泥鳅也能绿色高效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春植

农民日报 | 2025年04月18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春植

  在国内的餐饮消费中,泥鳅一直凭借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尤其在当前多元化与健康饮食趋势并行的消费市场中,展现出了颇为乐观的前景。近年来,泥鳅作为生态养殖的代表之一,养殖产业在政策推动和技术创新下逐步向绿色、高效方向转型。

  泥鳅作为底栖杂食性鱼类,适宜水温10℃~30℃,生长快,适应能力强。该品种的绿色安全养殖模式主要有池塘生态养殖和稻鳅综合种养,这两种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和生态协同,有效解决了传统泥鳅养殖中存在的环境污染、病害频发、成本高企及资源利用低效等核心问题。

  淮南市阅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平圩镇桥东村。该公司以稻鳅综合种养为核心模式扩大稻田收益,其亩产优质稻米400公斤、泥鳅750公斤,亩产值超2万元,2016年被评为“淮南市稻田综合种养百亩示范基地”。

  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该模式需对稻田进行改造,加宽加固夯实田埂,进排水口设两道防逃网。为便于投喂和管理,田埂内侧1米处要挖边沟,边沟宽1米左右,深30~50厘米,边沟面积占稻田面积3%~5%;田中央挖“十”或“井”形田间沟,宽30厘米,深10~30厘米,与边沟相通,田间要布设塑料防鸟线。

  种养管理中,5~6月份插秧时采用中小苗浅水宽行密植,适当增加田边、沟边插秧密度,提高水稻产量。插秧10~20天后,稻田水深保持在5厘米以上,投放泥鳅苗种。若苗种规格3~4厘米/尾,每平方米可投放15~20尾;若苗种规格5~6厘米/尾,每平方米可投放10~15尾;若苗种规格7~8厘米/尾,每平方米可投放10尾。苗种放养前一周左右,在沟坑施发酵腐熟的有机肥,繁育天然饵料。

  泥鳅的日投饲量为泥鳅总体重的l%~3%,稻田水深要根据季节随时调整,春季水深控制在6~10厘米、夏季水深控制在20~30厘米、10月份要裸田。此外,要坚持每日察看水稻及泥鳅生长情况,及时处理病死泥鳅,每隔15天对稻田水体进行一次消毒。

  和阅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不同,湖北省仙桃市江发兵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户徐严义采用的是池塘生态养殖模式,他承包了22亩池塘,采用微流水和中草药预防疾病等手段,年产安全优质泥鳅45吨,2025年预计销售收入达90万余元。

  据徐严义介绍,池塘有土池和水泥池两种,面积5亩以内为宜,水深1.5~2米,水源充足且无污染源,要具有独立进排水系统,配备增氧机和尾水处理设施。土池埂需用砖石浆砌加固,淤泥厚度控制在20厘米以下;水泥池需铺设20厘米厚的底泥供泥鳅栖息。池塘上空架设防鸟网,进排水口设置防逃网。排水口附近设置鱼溜,便于捕捞和供泥鳅避暑。鱼溜一般为长方形,用水泥砌成或用塑料板围成,深10~30厘米左右,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5%~20%。

  每年9~10月份或3~4月份投苗前应使用生石灰等清塘消毒,消毒7~10天后,向池内注水50~70厘米,可在池塘四角施发酵腐熟的有机肥繁育天然饵料。待水体中轮虫、枝角类等饵料生物开始大量出现,此时可投放苗种,投苗时水温温差不应超过2℃,苗种规格3~6厘米/尾,每亩放养2万~3.5万尾。苗种下塘前可用3%~5%的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后清水浸泡10分钟,促使机体产生更多黏液保护鱼体。

  投饲时要遵守“四定”原则,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3%~5%,水温高于30℃或低于15℃时,泥鳅摄食量减少,可少喂或不喂。每周换水2次,每次换池水的1/3,保持良好水质。建议控制水体pH在7~7.5,溶解氧≥5毫克/升,透明度30厘米左右。

  在日常巡塘时,及时清理残饵及死亡个体,尤其在疾病流行季节,定期使用含氯石灰等对养殖池进行消毒。养殖用药参照《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不使用禁(停)用药物,遵守休药期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