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建筑工地清退60岁以上农民工、家政行业拒收超龄劳动者等事件频频引发热议,有网友在评论区留言:“上了岁数谁愿意外出打工?还不是农村老人养老难!”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张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制机制相对比较健全,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领取待遇却比较低。如何改善农村老人“老而不休”的养老困境,让他们过上体面的晚年生活?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能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田园生活,大多数农村老人虽然生活在广袤田野间,却并没有享受到这样安然悠闲的生活,恰恰相反,“老而不休”才是他们的生活常态。当然,对于勤劳的中国农民来说,活到老干到老是他们刻在骨子里的生活观,是“看着枝头开花结果,心里才踏实”的朴素心愿,是“放下锄头比生病还难受”的劳动惯性,更是根植于农耕文明的生命哲理。那些一把年纪还在工地农田忙碌的老农,自然有其愿干肯干的天性使然,但也更有现实的经济压力。最直观的原因就是农村养老金相对较低,老人们不敢轻易退休,没法安心养老。数据显示,我国农村老人月均养老金在240元左右,而2024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万元,月均1900多元,农村老人领到的这240元,仅占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不足农村低保标准的40%。反观城镇退休职工,养老金可达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以上。当城市老人有足够的退休金用于休闲娱乐和医疗保障时,农村老人却仍需要为基本生活花销发愁。虽然大部分农村老人在乡村有地有房,自己种菜种粮,吃住花销不多,但柴米油盐、穿衣出行,哪样不需要用钱?指望用200多元的养老金覆盖日常开销,实在是难。“找份活儿干”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太勤劳、闲不住,实在是维持生计的无奈之举。
农村老人养老缺乏保障,自然就没有了“退休”的概念,只要身体能扛得住,他们就愿意花力气换取更多收入。这不单单是为了自己,也是出于对子女的体恤,趁还能动就多攒点,万一以后有个头疼脑热、生病住院,不至于拖累孩子。更何况哪个老人不希望自己可以有尊严地度过晚年,逢年过节能有身像样的衣服,给小辈准备几个糖块儿、一封红包……他们用一生的辛劳努力维护着这些乡土社会最珍贵的传统与感情。
历史地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艰难起步,农业以“剪刀差”、农民以农业税的形式为工业化建设积累了大量财富。有数据显示,在2006年前,农民每年缴纳的农业税占其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作出如此贡献的他们,却长期徘徊在社会保障体系边缘,陷入“年轻时贡献国家,年老时依靠自己”的养老困境。这些为国家作出过历史贡献的老人,还有那些在钢筋水泥中挥洒汗水的农民工,他们理应得到更多关注。或许有人会说,有的农民年轻的时候没有缴过养老保险,或是缴纳了但数额很低,因此不该有过高的养老金。但农业税费改革之前,从农民生产收入中提取的用于乡村发展的“三提五统”费用,同样是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若简单以农民没有缴过养老保险或缴费过低为由,认为农民不该享受数额合理的养老金,这样的说法站不住脚。
当下来看,提高农村养老金标准,让农村老人得到真金白银的养老保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关乎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更关乎社会公平与和谐。其实近些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养老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这是自2014年以来第七次全国统一调整。可以看见,提高农村养老金已经按下“前进键”,只待从小步快走发展成逐步加速,只要一直在路上、一直往前走,就能给农村养老注入更大的底气。
也要看到,保障农村养老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并非单纯发钱的问题。要完善相关的权益保障制度,营造健全的法治环境、用贴心的关怀举措充实他们的养老生活。一些地方先行先试的创新举措值得学习借鉴,比如上海市试点“养老金+土地流转”模式,让农民既收租金又领保障;江苏省太仓市设立银发零工驿站,规定雇佣55岁以上劳动者的企业可享受税收减免激励;四川省将超龄劳动者纳入工伤保险体系……这些探索实践表明,保障农村养老不是靠一己之力、一朝一夕就能做成的,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长期共同努力。当护老爱老的阳光普照到城市和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由衷希望,那些操劳了一辈子的农村老人,能够早日卸下身上的担子,在“老而能休”中体面幸福地安享晚年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