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1日
第7版 乡村建设返回
和美乡村

高寒地区农村厕所如何改?

——青海省互助县建管并重推进“厕所革命”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鲍捷讯

农民日报 | 2025年04月11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鲍捷讯

  

  图为峡口村村民沈元成正在用铁锹翻动双坑交替式旱厕中的肥料。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鲍捷讯 摄

  走进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东沟乡卡子村祁生明家,精美明亮的瓷砖,干净卫生的抽水马桶,洗脸盆、浴霸、热水器一应俱全,厕所干净整齐,没有一点异味。

  说起改厕的好处,祁生明笑逐颜开:“冬天不冷,夏天不臭,不用出屋就能上厕所,和城里的生活一样方便!”如今,不少互助县的村民家里都用上了卫生厕所,简陋的老式旱厕逐渐成为过去。

  近年来,互助县从提高群众卫生文明意识、改善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入手,解决农村厕所标准低、卫生差、数量少、管理缺、分布乱等问题,把“厕所革命”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以“建好、用好”为目标,全力推进农村户厕建设和改造工作,引导广大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稳步扩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范围。

精准实施,宜居实用

  “原来是传统旱厕,上厕所特别不方便。”以前东沟乡昝扎村村民宋菊清家中“一块木板两块砖”垒起来的简陋旱厕,一到夏天就弥漫着刺鼻的气味;而在冬天,粪坑表面常结着冰碴,如厕时非常容易滑倒。

  “现在村里进行了厕所改造,我家用上了干净的水冲厕所。”宋菊清向记者介绍,“厕所污水沿着管网流走,经过地下的污水管道汇集到屋后的三格化粪池,经过隔离沉淀后,中水可循环利用来冲厕所和浇花,粪污发酵三个月后可以直接还田,当作肥料使用。”

  为了让村民满意,东沟乡在改厕前可做足了功课。“我们村在厕所改造的过程中,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户内人口、原有厕所结构、粪池大小等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改厕模式。”东沟乡昝扎村党支部书记李录邦介绍。

  对于不具备改建水厕条件的家庭,东沟乡没有盲目推进水冲厕所改造,双坑交替式旱厕成了很多农户的选择。

  在东沟乡昝扎村村民马柏林家,靠近院内角落的小屋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红棕色的屋顶、乳白色的墙面、灰色的遮挡板,白色的排气管直通到屋顶,两个蹲坑也被严严实实遮挡起来,没有任何异味。

  “双坑式旱厕有了遮挡板,粪污全被遮盖起来,院子里再也没有异味,少了蚊虫骚扰,院里也干净多了。”马柏林告诉记者,与传统单坑旱厕不同,现在的双坑交替式卫生旱厕,一边用满以后盖上盖子发酵,另一边可以继续使用。“双坑交替,既卫生,又不影响使用,还能就地发酵成农家肥。”马柏林说。

  小厕所,大民生。随着“厕所革命”走深走实,越来越多的村民享受到这项民生工程带来的便利。

  互助县在推进改厕工作中,以提升生活品质为目标,以尊重群众意愿为前提,以保障改厕质量为基础;充分调动群众户厕改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农户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改厕的良好氛围。

因地制宜,一户一策

  互助县地处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改厕面临很多现实挑战:高寒地区的厕所缺乏适当的保温措施,到了冬天管道容易结冰、开裂;在部分土质松散的地区,埋在地下的粪便收集设施可能会塌陷、沉降;管道埋藏较深,后期维护成本大,面临粪污清掏不易等问题。

  2018年,互助县开始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各种针对高寒厕所的创新与实践也随之而来。“起初,我们团队在地下2米左右埋塑料桶,黑灰水一起处理,配备装备式厕所,推广冲水厕所。”互助县农业农村局人居环境办公室主任赵青山说,因冬季结冰管道易错位、裂开,且存在维护成本过大、维修不便等问题,改厕工作难以推进。

  随着改厕项目的不断深入,经过持续尝试与调研,一个因地制宜的改厕思路逐渐清晰:按照“整村推进、集中连片”原则,将农村“厕所革命”与当地情况相结合,探索出一种“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的综合改厕方案。

  在管网完善的村庄推广完整上下水的水厕;在无污水管网的地区修建分户处理的水厕所,如三格式化粪池水厕所、多级沉降处理卫生水厕等;在脑山山区、居住分散地区、上下水条件不足的地区,推广双坑交替式卫生厕所。与全部进行水厕改造相比,此方案避开了高寒地区深埋管网的难题,又降低了建设和维护成本。

  “我家的厕所就是自己改造的,用起来干净又卫生。”李录邦说,在改建方面,互助县明确统建、自建两种方式,实行“一宅一厕、一户一策”,科学合理选择改厕模式。其中统建由镇村组织施工队统一施工,自建由改厕户自行找人进行施工。自建部分根据位置分布、选择种类、工程复杂程度,每座水厕补助不超过4200元,双坑交替式旱厕补助不超过3800元,既保证了改厕质量,又充分调动了村民积极性。

  截至2024年底,互助县农村“厕所革命”资金893.4万元,完成新建和整改农村户厕2288座,其中新建1229座,问题整改1059座。2013年以来至2024年底,全县累计修建户厕442437座。

建管并重,长效治理

  除了建得好,更要管得好,做好改厕“后半篇文章”至关重要。互助县将“三分建、七分管”的理念贯彻到底,将后期管护作为农村改厕工作的关键点与项目的延伸。

  走进南门峡镇峡口村村民沈元成家,沈元成正打理着他的“生态循环系统”,只见他熟练地掀开双坑交替式旱厕的盖板,用铁锹翻动着里边的黑褐色混合物,粪污与草木灰、秸秆碎屑层层交叠,正在自然发酵。

  “双坑交替式旱厕粪便发酵半年后又可以返田再利用。”沈元成说,“地里用了农家肥,基本上就不打农药了。我家种的辣椒和青菜特别受欢迎。”

  在粪污处理方面,互助县也形成了多元化的粪污处理模式:少数村庄铺设管网建设粪污处理终端,大部分村庄引导农户、合作社等将粪便作为有机肥使用或肥料化利用,做到就地消纳,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改善同步推进。

  为保障粪污处理设施长效运行,互助县坚持以“厕具坏了有人修、粪液满了有人抽、抽走之后有效用”为标准,认真分析研究农村改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

  同时,互助县建立健全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资金、有监督的“五有”长效管护机制,切实做到“建、管、用”有机衔接,确保厕所能够长期使用、群众能够长期受益。

  在南门峡镇峡口村,村党支部书记权国成正带领村“两委”挨家挨户检查改厕成果。“我们坚持每户必入、每厕必看、每户必问,对照改厕技术标准进行实地查验。”权国成向记者介绍,对厕所运行维护和村民使用情况进行现场核实,落实农户自行使用维护责任,确保户厕能够长期运行。“我们以质量为第一要务,努力保证建成一个使用一个,让广大群众真正从中受益。”权国成说。

  “我们还通过改厕宣传、技术培训、健康教育等形式,科学维护管理卫生厕所,让村民养成良好的文明如厕习惯。”权国成介绍,峡口村通过组织召开动员会、群众会、入户走访等多种方式,引导农户保持厕所清洁卫生,做到“厕所改得好、群众用得好”,真正把群众的自觉意识、卫生意识统一起来。

  “严把产品质量关、施工质量关和群众满意度,严格按照标准规范进行改厕,加强全过程监管,确保农民愿用、会用、能用、长用。”赵青山总结道。如今,互助县的一座座卫生厕所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更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