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9日
第5版 观点返回
新农言

让更多“沂蒙二姐”被唤醒

李丹迪

农民日报 | 2025年04月09日 李丹迪

  最近,山东“沂蒙二姐”吕玉霞火了。在短视频里,当鹅毛般的雪片覆盖果园时,她脱口而出:“这是雪吗?这不是雪,这是老天爷撒的糖霜盐,这是麦苗打滚撒的欢儿,这是老把式笑纹里淌出的农谚……”沾着泥土气息又富有生活美学的诗句迅速刷屏网络,在各平台获得近千万点赞,也使“沂蒙二姐”受到关注和热议。有人沉醉于她“中国式浪漫”的质朴无华,也有人发出诸如“AI(人工智能)代写”等刺耳质疑。面对争议,“沂蒙二姐”抬起结满老茧的手一笑置之:“AI不了解我的生活,写不了土味诗歌。”

  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沂蒙二姐”?这是因为她诗中流淌的自然之美和生活哲学戳中了人心,激发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想象和共鸣。在她的笔下,四季轮转的农活是鲜活的创作源泉。她把蓝莓比作“蓝色精灵”,形容春天是“农人扶犁的闹钟”,就连人们司空见惯的皑皑白雪,在她看来也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现象,而是与乡村生活紧密相连的美好事物,象征着农民的希望和喜悦。除了对于四时风物、春耕秋种的细腻感知,她的诗句里还不乏对于生活智慧的朴素解读,质朴平实的语言直抵人心。“走平平常常的路,对生活多一些满足感”“生活把咱带到哪里,咱就在哪里好好生活”,这些诗句是她对于生命的热爱和歌颂,体现了她精神世界的富足和通透。对屏幕前的网友来说,这好似一剂治愈焦虑的良药,让不少人得到了心灵疗愈,不由得对她的土味创作心生期待。

  伴随着“沂蒙二姐”走红,有关“AI代写”的质疑声音出现,这反映了仍有一些人在看待农民时有认知枷锁,下意识地认为农民与写诗关系不大。“沂蒙二姐”是初中毕业,她朴实的农妇形象似乎更是与诗书无缘。但朴实和诗意是不冲突的,在土地上辛勤劳作、踏实务农的是农民,而丰盈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是当下很多农民的精神追求,在“沂蒙二姐”身上,浓缩着农民的坚韧和勤劳、热爱与坚持。近些年来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机会越来越多,他们更加注重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借助互联网平台,一些人开始搭建属于自己的表达窗口,展示了鲜活多样的农民形象。不管是“乡村诗人”韩仕梅、“矿工诗人”陈年喜,还是“拇指作家”马慧娟,包括“沂蒙二姐”,他们都是农民创作者代表,曾经走过的路、吃过的苦、受过的累,都为他们的创作道路积淀了宝贵灵感和素材,让沾着泥土味的作品具有难得的厚度和生命力,能够迅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这种取材于生活细节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恰恰是AI难以模仿和替代的。“沂蒙二姐”还热爱学习,在她探讨AI的短视频里,她说自己花了7天时间学习编程、文本,知道了显卡、芯片,受到不少人点赞,有网友如此评价:这些知识并不见得对她有多大帮助,却从中看到了农民的求知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追求。

  “在坚持与热爱中,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光”,这是“沂蒙二姐”传递的精神,也让很多人情不自禁地代入了自己。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人都向往“诗和远方”,却总受制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对于向往的生活“可望而不可即”。“沂蒙二姐”的走红让我们看到,葆有对生活的热爱、对梦想的追求,在学习的道路上始终不曾停歇,或早或晚,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就更多元的自我,活出更多样的可能。对千千万万的农家妇女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鼓励。不只是写诗,农民队伍里有很多了不起的农家妇女,她们有的剪花剪得好,有的歌唱得好,有的动手能力很强,有的菜做得好,她们也有梦想有期待,但习惯了默默无闻地站在“台后”,甚至忘记了那一个个埋藏在心底的梦想。从埋下一颗种子,到点燃一个梦想,缺的或许只是一个被看见的机会。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帮助农民提高收入的同时,更多地把镜头对准农民群体,为那些有梦想的平凡人创造机会和平台,让更多的“沂蒙二姐”愿意展露才华,敢于追求“诗和远方”。

  令人欣喜的是,“沂蒙二姐”走红之后,有扛了半辈子锄头的老汉主动登台朗诵打油诗;某镇小学把农民书写的作品编入教材;一些农村妇女开始在本子上记录生活,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我们相信,当越来越多的“沂蒙二姐”站在聚光灯下,这将激发出更多田间地头的“野生”诗意,唤醒更多农民的逐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