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的街头巷尾,经常能遇见一群身穿红马甲的年轻人,他们或在社区广场策划亲子活动,或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户优化种植,或在老人身边耐心讲解智能手机操作……这些生动的画面,正是椒江区创新推出的“项目社工”机制所结出的硕果。记者发现,这支专业化队伍不仅破解了基层治理力量薄弱、服务同质化等难题,更探索出了一条党群服务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的新路径,有效激活了基层党群阵地。
“过去党群服务中心资源分散,活动总像‘复制粘贴’,同质化现象严重,群众参与热情不高。”椒江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邢宝青直言,“后来,我们通过探索‘项目社工’孵化培育模式,推动党群服务中心实现活动多元多维、运行高质高效。”
从2023年起,椒江区刀刃向内改革,首创“项目社工”岗位,在区镇两级党群服务中心各设置2名“项目社工”,专职专岗负责党群服务中心的运维管理和活动策划,实行“N+2+N”沙漏型运行管理机制,对上串联资源、对下辐射资源,“项目社工”以精准高质的服务,提高服务群众的质效。由此,18名“项目社工”会同200名专职“一村一工”项目助理,带着创新项目深入村社一线开展各类服务活动,形成“区级统筹、镇街孵化、村社承接”的联动机制。
海门街道的“项目社工”李倩倩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她将双语托育机构引入辖区内的7个社区,开设公益早教课程,累计服务儿童超160人次,让双职工家庭直呼“解了燃眉之急”。这种“靶向服务”的理念,彻底改变了以往“撒胡椒面”式的粗放供给。
“服务不能‘大水漫灌’,要像中医把脉,找准穴位才能见效。”前所街道“项目社工”李凯欣的比喻道出了项目的精髓。椒江区通过梳理群众“微心愿清单”,针对“一老一小”、新就业群体等人群的细分需求,定制了29个特色项目。
在前所街道下浦村,60岁以上老人的占比超过1/4,“数字鸿沟”成为老人们普遍面临的难题。“项目社工”尤巧平来了以后,开设了“智慧助老课堂”,将教学场景搬到菜市场、卫生站,手把手地教老人如何使用手机线上支付等功能。73岁的徐阿婆如今已能熟练地和子女视频通话,“以前这手机像个‘铁疙瘩’,现在变成了‘百宝箱’。”
而在章安街道,“项目社工”叶青则化身产业振兴的“推手”。“章安贡姜”是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叶青从标准化种植到特色化包装全链条谋划,策划了一个名为“贡姜飘香·共富章安”的项目,邀请高校专家指导姜农提高种植技术,在村里举办姜王大赛、稻田艺术节等11期活动,还开发出姜茶、伴手礼盒等衍生产品。如今,300余户姜农平均增产15%,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要让“项目社工”持续发力,专业化培育与动态化管理缺一不可。对此,椒江区通过培训提能、资源对接、动态管理三大举措,为“项目社工”持续注入动能。据悉,椒江区与华东理工大学建立校地合作,以“取经计划+社工学院”模式打造人才成长链,带着社工到北京、上海、广州“取真经”,并通过“社工学院”邀请省级优秀导师前来授课。
在此基础上,椒江区还借助资源对接“双线提档”,进一步打通服务堵点。对上,椒江区组织教育、卫健等21个部门定期召开项目资源对接会,梳理出138个服务项目;对下,链接158家社区社会组织和35类服务活动,形成资源“共享池”。
为进一步激发“项目社工”队伍活力,椒江区采取优进绌退的动态考核机制。每年通过绩效考核,为优秀者提供跨镇街交流的机会,对不达标者实行退出机制。对表现突出的“项目社工”,还有额外的鼓励政策,即组建“区+镇街+部门”帮扶团,两年内保留待遇,提供全周期业务培训、资金扶持和场地赞助,协助孵化社会组织和服务项目,让敢闯者吃下“定心丸”。
白云街道“项目社工”陈逸萌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主动学习如何孵化、运营社会组织,通过加入阮善华成立的益启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发动社会力量帮扶35名独居老人。“区里对我们有全周期的扶持政策,也鼓励我们‘单飞’,这让我们敢放手、敢创新!”陈逸萌感慨道。
如今,椒江区这支“项目社工”队伍中,既有数字扫盲组的“银发导师”,也有新就业群体服务站的“暖心管家”,他们共同织就充满温度的民生网络。“让每个社工都成为解决问题的专家,基层治理就能奏响最美和声。”邢宝青表示,下一步,椒江区将以党群服务中心专业化服务集成供给改革为契机,继续打造一体化专业供给、协同运转的党群服务体系,以高素质党群社工、高资质服务项目,推动党群服务内容高品质、模式高质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