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3日
第5版 乡风文明返回
节气地图

清明粿里春意绵

杨钰莹

农民日报 | 2025年04月03日 杨钰莹

  开栏的话:东西南北中,风俗各不同。节气流转间,华夏大地各处上演着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本版特别推出“节气地图”专栏,跟随节气脚步,遍览各地风情。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临近清明,浙江金华市婺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明粿代表性传承人汪丽娟,将杜甫诗句中的春日意境揉进青团,以燕子衔泥、桃花灼灼的造型赋予传统青团新生,让面点氤氲出文化馨香。

  每年清明时节,随着艾草、朴籽叶等染绿了山野,一枚枚形态各异、软糯清甜的清明粿,又称青团,便摆上了人们的餐桌,包裹着自然的馈赠,封存着人们对先人的追思、对生活的热爱。

  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还说:“是日,取鼠曲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谓之‘龙舌拌’,以厌时气。”有学者认为,“龙舌拌”工序和用料与现在的青团相似,也许就是青团的前身。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细致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可见,青团源自于寒食节,本用于纪念先人,之后随着寒食清明合二为一,青团也就演变为了清明节舌尖上的民俗。

  在江浙地区,清明粿常以青团的模样示人,是春日街头巷尾的美食“顶流”。用艾草青汁给粉团上色,之后裹入雪菜、豆腐干、笋丝、萝卜丝或豆沙、芝麻制成或咸口或甜口的小吃。咬上一口,软糯中带着嚼劲,仿佛将整个江南的明媚春光都含在口中。

  在八闽大地,清明粿又称为“菠菠粿”,由当地名为“菠菠草”的鼠曲草制成,将田埂中采集到的鼠曲草嫩苗洗净,开水焯后,放于石臼上。按一定比例和糯米粉混合捣碎,再经过二三十次的捶打后,方能萃取出汁,酿成绿颜色的糯米粉团。

  习惯了“小绿胖子”的玲珑饱满,但它并不只有这一面。悠久的时间长度让它在各个地区衍化出了多元的“造型”。比如江浙沪一带不仅有青团,还有古老的白团——区别在于是否添加青草汁。往西南的云贵川桂,当地人爱吃的艾叶粑甜咸皆有,最地道的吃法是油煎。再到赣南赣北,清明粿变身为饺子形,看上去像一弯绿莹莹的月亮,更能给人们的舌尖来一记辣到冒汗的体验。

  翠绿清新的清明粿以“颜值”和口感俘获了年轻人的味蕾,近年来热度上升,甚至成为了“网红”小吃,传统的青团被注入了新鲜血液,花样百出。在社交媒体上搜索,会发现咸蛋黄肉松、榴莲、燕麦拿铁青团、龙井虾仁青团等“花式”口味受到不少人的欢迎。一些电商还推出了青团预拌粉,消费者只需往预拌粉中加入热水,无须蒸煮,就能轻松制作青团,还能自由添加自己想吃的馅料。

  小清明粿有了大市场,也给村里最擅长做清明粿的村民们开辟出“用武之地”。近日,浙江缙云县举办了一场“妈妈的味道”共富市集,来自双溪口乡姓潘村的“妈妈们”用巧手制作出一个个青翠油亮、圆圆滚滚的青团,短短2小时内卖出2300多元。为了做强文化品牌,姓潘村还设计出主题文创包装,开发线上小程序,推出辣味粿子、真空锁鲜装等新品。今年清明前夕,姓潘村的“妈妈们”已接到超3万枚订单,预计能为村集体创收6万余元。

  外披春绿、内裹香甜的清明粿,是春日里的民俗结晶,无论我们身处何方,一口清明粿,总让我们在百忙之中,得以享受舌尖味蕾的偷闲,唤起盛放在心底最柔软处的悠悠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