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31日
第6版 健康养殖返回

浙江杭州萧山区:专家为虾农“指点迷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农民日报 | 2025年03月31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专家(左一)在为虾农进行技术指导。 刘笑 摄

  “我养的罗氏沼虾,突然出现了尾部发黑、空肠空胃的现象,看着像是受虹彩病毒影响,但一检测又不是,真急人!”

  “水体里有啥菌,该用什么药,我们一概不知,等于是‘瞎养’,你们能不能帮帮我?”

  3月19日一大早,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的会议室内座无虚席,18位养虾大户一改往日内敛形象,瞅准机会,争先恐后抛出困惑,以寻求帮助。这天,来自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一众专家如约而至,见此情景,个个精神抖擞,尝试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简单的语言解答。一来二去,半天工夫飞逝。

  这场虾农与专家面对面问答,是萧山区农业农村局今年精心谋划的助企行动之一。消息一发出,大家闻讯赶来。萧山水域辽阔,盛产南美白对虾。多年的摸爬滚打,让当地虾农练就了一身本领,再加上当地政府重视,借助包括补贴补助、虾苗病害检测、养殖疾病保险等在内的一整套“组合拳”赋能,南美白对虾产业一度生机盎然。然而,最近一年多来,受困于白对虾价格的不断走低,丰产不丰收的压力陡增。

  于是,自去年开始,不断有虾农尝试换“赛道”,改养罗氏沼虾。话说这罗氏沼虾,最早属于“舶来品”,短短几十年,我国罗氏沼虾产量占到全球的50%以上。其中,全国近60%的罗氏沼虾虾苗,均来自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加盟育苗场。20多年来,该所先后推出“南太湖2号”“南太湖3号”等优良品种,极大推动了这一产业的健康与快速发展。

  改养罗氏沼虾的农户,自然是看到了市场行情。可结果喜忧参半:喜的是相比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价格更好更高;忧的是同样都是养虾,原来那套技术不灵光了。尤其是近些年,罗氏沼虾养殖常面临虹彩病毒威胁,携带率、感染率和致死率都很高。突然换“赛道”,自然犹如走钢丝,怎样帮助农户降低风险?于是,萧山区农业农村局立马牵线搭台,请来省里专家指点迷津,帮助虾农少“踩坑”、多产出,实现平稳转型。

  如果说上午的面对面问答,是“群对群”的知识输出,不足以完全“解渴”,那么当天下午的“一对一”技术把脉,着实让虾农们直呼“过瘾”。陈国荣是杭州国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说起养虾诀窍头头是道,基地里,各种设施一应俱全,论技术也当属行业翘楚。“以前养殖南美白对虾,10个棚只要成功一半就不会亏,现在必须百分百成功,才能赚到一些微薄利润。”陈国荣对市场变动很敏感,前两年专门留出10亩塘,尝试养殖罗氏沼虾,可谓吃到了转型红利。

  对于陈国荣的初步成功,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李风波予以肯定,但很快也给出了诊断单子,“不过,我看你用的饲料,粗蛋白含量达到46.5%,显然太高了,这既增加了成本,也容易造成虾的肠道负担,还会导致虾塘的废弃物积累,需要把它降下来。”

  对于专家给出的建议,陈国荣眼前一亮,立马竖起大拇指。同时,他又提出了一个请求:“随着养殖愈发精细,我发现,水体监测至关重要。镁、钙、锰、锌等微量元素含量,以及水体总碱、总硬度都对虾的养殖很关键,但这方面我们能力不足,希望专家们能来定期检测,万一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解决。”

  这一呼声也是众多虾农的需求。对此,萧山区农业农村局和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相关负责人都积极回应,表示将争取形成一种机制,让这样的“一对一”技术指导成为常态。有了专家的技术支持,以及地方政府部门的细致谋划,这让大伙都信心大增。

  今年,陈国荣就准备将罗氏沼虾养殖规模扩大到100亩。据测算,整个萧山区,罗氏沼虾养殖面积有望达到2万亩。随着养殖量猛增,考虑到后续销售渠道,眼下,萧山区农业农村局正积极谋划建设一个专业市场,降低养殖风险和市场风险双管齐下,以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下一步,我们会继续组织开展助企服务,通过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搭建专家与养殖户之间的沟通桥梁,实实在在为全区虾农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也会聚焦罗氏沼虾深加工,加快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争取让罗氏沼虾成为‘致富虾’。”萧山区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颜泽平表示。